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现在有52位成员的朱家
当年在中山路上是大户人家
· 国有博物馆,浙江免费开到县级
· 好多“杭州萝卜”
都想去老家看“祝福”
· 如何再次领先
要做三道测试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现在有52位成员的朱家
当年在中山路上是大户人家

  寻找中山路上的“四世同堂”活动,让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老师岳海的手机成了热线,打到他这里的报名者已经达到100多户。接下来,本报将与该学院开辟专门的地点,接受众多“四世同堂”家庭的现场报名。

  今天报道的是中山中路80号的朱家。这个“四世同堂”家庭的故事还是有点嚼头的,上了年纪的人看着应该颇有同感。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八,是我们家的年三十,全家都要聚聚,因为那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朱海昌老人兴奋地说起了他们这个四世同堂之家。朱家如今一共有52个成员,他的父亲朱正明于1987年去世,母亲今年也已83岁,和三个儿子一起住在中山中路80号的老房子里,她是大家庭里最年长的成员。朱海昌在第二代的八男一女中排行老六,他的三姐是绿叶中的一朵红花。全家最小的成员正待在朱海昌五哥的儿媳妇的肚子里,几个月后他将来到这个世界。

  如今来到中山中路80号的老房子前,还能依稀看到老式店门的样子。朱家曾在这里开过布店。听朱海昌说,他的父亲年轻时在上海一家织布店里当学徒,“后来学到了手艺,也发现了门道,就自己做起了布生意。”起初布店开在今天的庆春路一带,上世纪40年代中期,全家用几石米买下了位于中山中路的房子,于是连店带家,都搬到了这里。“那时候是132号,现在变成了80号。”朱海昌清楚地记得老房子的变迁史。

  当年朱家的老房子有上下两层,当街的一间是店铺,有三个门面;旁边有一个小门,进去后别有洞天——两层精致的木制古式小楼围绕着一个不大的天井,楼房一层面朝院子的门都是彩色玻璃,一口水井则静静地朝向院子上空的方寸天地。

  朱海昌回忆说,“我1949年出生在老房子里,小时候家里就通了自来水,还有自行车,房子里浴室也是独立的。”彼时的朱家确属富裕,还有一台德国产的照相机,家里人没事时常拿来拍着玩。

  “小时候太好玩了。”朱家对面有一家很大的百货商店,离家不远就是今天的河坊街。“那里的金华火腿店,店堂很深很深,夏天进到里面毛凉快的。”朱海昌小时候常常和伙伴们跑到那一片店铺中去玩,“那时候有宓大昌烟店、孔凤春的店,还有万隆火腿店,我在那里跑丢过一次。”

  家庭的转折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社会变革中,朱家的经济收入大大减少,但家里还有这么多小孩要养活,于是能变卖的东西都卖了。

  1969年,朱海昌作为知青北上黑龙江,10年后,他带着妻子和6岁的孩子返回杭城。朱海昌的大儿子当年成绩优秀,在杭州第二中学读书时年年都获得优秀班长、优秀学生等各种称号,但因为家庭困难,出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考虑报考了中专;小儿子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进入中专学习。2003年11月和12月,两个儿子相继让朱海昌抱上了孙子。

  2008年2月,朱家第一代——83岁的老母亲将迎来自己第83个生日,这也是朱家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聚会。

  2008年4月,朱家第四代——现在尚在母亲腹中的小生命将来到这个大家庭;等待他们的,不知又将是怎样的人生……

  

  中山路上的“四世同堂”家庭仍在寻找中,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把故事和照片发给我们:

  电子邮箱qbwy@zjnews.com.cn

  meiyuansishitongtang@126.com

  邮寄方式为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院象山中心校区7号楼702室公共艺术学院“中山路四世同堂征集办公室”岳海收,邮编310024;

  咨询电话为15990183811(10:00-17:00)

  本报记者 裴建林 摄影 陈熙春

  通讯员 周劼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D0003 现在有52位成员的朱家
当年在中山路上是大户人家
2008-1-29 48257178002CE173482573D70033DCC7[A1-裴建林≈B1-方时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