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新教育
3  4  
PDF 版
· 晒晒大学生的孝心年货
· 这里的医生
不穿白大褂
· 一堂大课70人 老师做起乖学生
· 创业基地一年孵化企业5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放假啦, 回家啦,扛起大包小包,看望老爸老妈去啦
脏衣服,土特产,手里多多少少,都是游子想家的牵挂

晒晒大学生的孝心年货
  本报讯 来自湖南邵阳的浙大材化学院学生曾思终于在前天晚上11点到家了!因为大雪天,她在火车上被堵了整整16个小时。而现在她的同学王昆就没那么幸运了,手上有票也许也走不了。“我本来打算昨天给妈妈买50岁生日的礼物,今天回家的!”

  回家,回家!冒着风雪,校门口依然不断出现三五成群的学生,拎着大包小包赶车回家。记者趴在几个学校的宿舍门口,“翻阅”了一些学生的包,发现老家在外省的不少学生都爱抱一堆“年货”回家,而另有一些学生的行李箱里居然塞满了要回家清洗的脏衣服。

  坐18个小时火车

  抱一堆礼物回家

  大四学生宋筱轩要坐18个小时的火车赶回河南老家,走出宿舍的时候,他只背了两个包。

  “火车上很挤,去厕所简直就是一场肉搏大战,所以我们连水也不敢喝!”记者打开包一看,一个装了几件简单的衣服、几本书和在火车上要吃的干粮,另一个全装了送给家人的礼物。

  “丝巾是给我妈的;暖手宝是给奶奶的,剃须刀是给爷爷的,保暖内衣是给老爸的,还有在好又多超市买的音乐盒和德芙巧克力,要送给老姐。”全家每人一件礼物,总共花了300多元,这些钱是他在学院帮忙干活赚来的。

  宋筱轩从大一开始,每年回家都带一些年货,不过今年买得特别多,因为他被保送硕博连读了,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

  小昕是浙大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前两天她满校园地在买带有“浙大”字样的东西,比如“浙大蜂胶”、“浙江大学”手提袋。小昕说,这是要送给她中学老师的礼物。她来自山东一个县城中学,当年是那个学校的文科高考状元。来杭州前,她的老师说:“我一辈子没去过浙大,你就替老师多看看浙大吧。”

  很多家在外省的学生都习惯带点小礼物回家过年,来自西安的李亮买了藕粉,来自福建莆田的陈智强买了山核桃肉,“这些杭州特产在老家是没有的,我想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鲜!”

  离家很近

  顺手拎几件脏衣服回家

  记者遇到一些省内学生,对买礼物这件事就不那么看重了。陈智强宿舍里其他3位省内的同学都没给家里买什么东西。在浙大西溪校区15舍,来自嘉兴的女生章盛说:“我平时经常回家,爸妈也经常来杭州看我,所以放寒假不用买礼物。”

  家住德清的小沈说:“给家里买礼物?没什么好买的呀,杭州有的,家里都有。”因为这段时间天气不好,衣服不容易干,他顺手把自己打球换下的脏衣服带回家了。

  还有一位杭州的大二女生钱蒙蒙,带了穿脏的羽绒衣和外套准备回家洗。“我妈说不能因为洗衣服影响期末考试,而且这么大的衣服我也很难洗,反正家离得近,我就带回家算了。”

  家离得远了

  才学会牵挂

  买礼物只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也许离家较远的学生,才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家的意义。

  宋筱轩说,他很羡慕浙江的学生,想家了随时就能回去。“我们从上大学的那一天开始,一年最多就只能回家两次!”也许以后还要留在杭州工作,那也许就只能一年回一次家。

  “回家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许多人愿意通宵排队买车票,哪怕是能买到站票回家都愿意!”

  本报实习生 赵 菲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本报记者 俞熙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新教育 A0013 晒晒大学生的孝心年货 2008-1-29 48257178002CE173482573DE00311D95[A5-d≈B1-张谷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