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一篇修改了十次的要文
是怎样出炉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篇修改了十次的要文
是怎样出炉的

王强华回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编辑经过
■本报记者 陈桔 文/摄
  标题修改2次,专题研讨3次,文章修改10次——1978年,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经思想碰撞、反复修改和果断发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并催生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的发端。

  近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责任编辑、国家新闻出版署前副署长、光明日报前副总编王强华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30年来一直生动在他记忆深处的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曲折的往事。

  初稿的题目中没有“唯一”两字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有时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1977年7月,时任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主编的王强华,在南京的一次理论讨论会上认识了南京大学哲学系的青年教师胡福明。胡福明在会上的发言有锋芒、有见地,颇让王强华欣赏。“我觉得胡福明的思想比较解放,有理论修养,有水平。”王强华说。会后,王强华向胡福明约稿,请他写一篇从理论上“拨乱反正”的文章。

  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章就此萌芽。当年12月底,王强华收到胡福明寄来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时文章题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性很强,论点比较尖锐,王强华作了初步的修改,并于1978年1月18日排出小样,准备刊发在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版面上。

  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杨西光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之后,凭着深厚的政治素养,敏锐地意识到此文对于当时时政很有针对性,作为普通的理论文章刊发很可惜,决定将它刊登在头版的醒目位置。但是,杨西光觉得文章没有写透,还要精心修改,特别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

  前后修改调整不下10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历史作用,因为它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光标题就修改过2次,文章前后修改更达10次之多。与原文相比,它的主题更深化,立论更鲜明。

  1978年4月13日,正巧到北京参加一个哲学讨论会的胡福明被接到了光明日报社。“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坐了杨总的小车,把胡福明从朝阳门外的招待所接到报社。”王强华回忆。当天,杨西光、胡福明、王强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和光明日报领导小组成员马沛文5人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进行了专题研讨。

  王强华细心地保存了自己对杨西光在讨论会上总结发言所作的笔录。他指着笔录说,杨西光在当天的发言中提到了“两个凡是”。这个要点的提及,让此文的主题、立意都进一步升华。

  接着,胡福明对文章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是王强华、马沛文并不满意。他们又对文章进行修改,把原本三个部分的文章调整成四个部分,并针对当时的“两个凡是”的提法,加入了关键性的一句话:“他们(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凡是自己讲过的话都是真理,也不认为凡是自己的结论都要维护。”

  4月23日,杨西光、王强华和马沛文三人经过反复讨论,在该文标题中加入“唯一”两字,变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升了主题;同时又把新添表述中的两个“凡是”删除,变成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讲过的一切言论都是真理,也不认为自己作出的所有结论都不能改变。”

  接着,经过反复修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被送至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并作了一些改动,于5月10日刊发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

  引发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5月11月,反复酝酿修改、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终于火热出炉——光明日报在当天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该文,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

  该文一问世,就在思想领域迅速产生了极大冲击波和影响力。当天,新华社全文转发该文,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重要媒体纷纷转载,各地媒体也陆续跟进。

  也正是此文的刊发,引发了持续近半年的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王强华说,据不完全统计,在“真理标准大讨论”期间,全国省级以上的报纸一共发表了650多篇有关此次大讨论的文章、报道,形成了解放思想的强烈社会舆论和共识,并催生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的发端。

  头脑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

  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王强华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徘徊了两年, 1978年时,中国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王强华说,当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引领的思想氛围,让很多人受到感染,并催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诞生和发表。

  头脑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1949年,中国解放,建立了新中国,那是政治上的解放。”王强华说,“更深层次的解放是头脑的解放,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的。”

  王强华认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历史上有三个作用:一是开辟了改革开放新篇章;二是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是头脑的解放,解除了对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禁锢。

  进一步改革仍需解放思想

  从1978年到2008年,走过历史拐点的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之路。王强华认为,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实力和百姓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找到了崛起之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王强华说,改革开放30年,是老百姓受惠最多、心情最舒畅的30年。“与30年前相比,现在是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和谐美好的环境是值得珍惜的。”

  但是,王强华也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中尚需改进的地方:反腐败的力度还需加强;贫富差距需要遏制;制度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也需加强。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科学发展,也要和谐发展。”王强华说,“中央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我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解放思想是思想领域的本质要求。”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一篇修改了十次的要文
是怎样出炉的
■本报记者 陈桔 文/摄 2008-1-30 钱江晚报d00012008-01-3000020;钱江晚报d00012008-01-3000022;钱江晚报d00012008-01-3000023;钱江晚报d00012008-01-3000024;钱江晚报d00012008-01-3000005;钱江晚报d00012008-01-30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