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9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六十年,四代接力守海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六十年,四代接力守海防
走进玉环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
◆本报通讯员 左贵东 李华真 本报记者 苗丽娜
  在海岛玉环,“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名声响亮。玉环昔日是渔村,如今成为工业之乡,有这支模范队伍的功劳。

  今年,正好是玉环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建营60周年。1948年,坎门成立民兵队,其后这支民兵队伍不断扩大,真刀实枪地参加了28次战役。在新时期,仅1998年以来,民兵营先后就有2000多人次、500多艘次民船参加近10次大规模的演练活动。这支队伍在战争年代屡建功勋,如今在和平年代它依然勇立潮头,成为致富带头人、文明带头人,并随时出现在抗台抢险等第一线。

  82岁老兵

  昔日杀敌 如今“引路”

  “40多名民兵乘6只小钓船……6只小钓船一齐开火,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急忙起锚逃窜……郭口顺立即命令船向两侧猛插,‘叭’,敌机枪手被我民兵一枪打个正着,刹时毙命。民兵们攻上敌船,敌人举手投降。这次战斗共击毙敌人3名,俘敌5名,缴获马克辛重机枪1挺,长短枪4支,子弹5000余发,木帆船1只,我民兵无一伤亡。”

  这是1951年5月5日南排山海战的记载。郭口顺,这位在资料中描述的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第一任营长,如今已82岁,他那矍铄的精神和眉宇间的刚毅,让我们依稀看见这位老兵当年的风采。

  “我是一名老民兵,年轻时组织了民兵队,就是为了保卫家园。如今我老了,在和平年代,帮助一些青年人戒毒,支助贫困学生上学等,就成了我这个老兵现在的使命。”郭老觉得老兵榜样很重要。

  郭老告诉记者,2000年,坎门镇上竟然有青年因吸毒死了。听到这消息,他很痛心,立即召集了昔日战友们,组成了“禁毒阳光会所”。一名三进戒毒所的吸毒青年如今已成功脱毒,还办了一个小工厂,生活过得很幸福。

  50岁渔老大

  年过四旬去当“兵”

  金玉飞是个地道的渔老大,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听着坎门英雄民兵营的故事长大的。年轻时,没参成军,他一直觉得遗憾,2001年,他听说自己能加入民兵营,就积极报了名。虽然没有肩章,但他觉得自己照样是个兵。为了子承父业,前阵子,他还把儿子送去陕西参了军。

  金玉飞和别人合伙买了一艘船,作为民兵骨干,他肩上的担子更重,几乎每年都要参加海上军事演习。在海上,一旦碰到渔民遇险等事故,他也首先冲在前面,加入到抢险队伍中。

  去年7月,金玉飞又一次参加了军事演习,在演习中,他的主要任务是和其他民兵一起,驾驶自己的渔船,给军舰补给物资、油料等。而参加演习的油费,则是他自己贴的。

  不是每一次演习都会安排在休渔期。金玉飞回忆,有一次,他正满载着一船海产品准备返航时,却接到了演习通知。通知说演习只需2个小时。为了赶时,他连海产也来不及卸下就直接参加到演习中。但演习整整持续了6个小时,回到港口时,已涨潮,船靠不了岸。当时天气太热,无法卸货,眼睁睁地看着一船海鲜变臭。伙计们颇有怨言,但金玉飞觉得,他是民兵,这样做是应该的。

  31岁老板民兵

  抢险救灾事事当先

  坎门镇红旗社区杨飞平是民兵连长。他告诉记者,在民兵营,有60%以上的民兵都是私营企业主,不仅能当好一个民兵,而且在经济建设中,也能当好“领头羊”。

  31岁的庄道宏是一家汽配公司的老板,平时生意很忙,但只要民兵营有需要,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多次参加民兵营紧急组织的抗台、救火等行动。“云娜”台风来时,很多居民家中积了水,需要民兵参加抢险工作,杨飞平第一个通知了庄道宏。当时庄道宏的厂房也进水了,但庄道宏一句话也没说,把手中的事交给妻子后,立即赶到了现场,加入抢险工作。听说有些居民遭灾后,庄道宏还捐了款。他自己的公司却因为没有及时抢救,设备等损失了3万元。

  庄道宏的公司开发的新产品还获得了当地的创新奖,他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同行,说自己的愿望是让大家一起走上富裕之路。

  “80后”哨所女兵

  不爱红装爱武装

  吴施施、苏娇等10名女孩是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女子哨所的哨员,年龄在20岁左右。即便是穿着统一的军服,仍然无法掩饰她们的青春活力。

  女兵的生活非常简单。早上6点钟起床,花10分钟整理好内务后,就开始轮班上岗,她们的工作任务是观测海面情况。以前是通过一个高倍望远镜,去年哨所添置了一台视频监控设备,日夜监控海面。虽然女兵们抓住过在渔船上偷油的小偷,还制止过年轻人在码头打架斗殴。但更多时候,她们单调地注视着海面上来往的船只。

  “从表面上看,哨所只是监视作用,但责任重大,万一海面上出现情况,我们首先监测到,并及时报告。”哨长吴施施说,女兵们都觉得自己的职责很神圣。

  20岁的苏娇是个富家女,高中毕业后,不顾家里的反对,坚决走进哨所。“从小我就崇拜军人。以前喜欢穿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名牌衣服,现在上街,我就喜欢穿这身军装。当别人回头用赞赏的目光看我时,我很自豪。”苏娇告诉记者,以前她每月零花钱就要1000多元,不仅爱吃零食,房间也是保姆整理的。现在每月只有600元津贴,除去50元伙食费,她还能存200元,现在懂得了节约、吃苦、孝敬父母等。

  哨长吴施施说:“我的很多同学已经结婚生子,但我感到满足,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为国家付出。”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9 六十年,四代接力守海防 ◆本报通讯员 左贵东 李华真 本报记者 苗丽娜 2008-1-30 钱江晚报a00092008-01-3000014;48257178002CE173482573DF002A1148[B1-苗丽娜];钱江晚报a00092008-01-30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