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风雪叙事·民生
3  4  
PDF 版
· 凌晨四点,雪中忙碌的身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凌晨四点,雪中忙碌的身影……
本报记者 李玲玲 方小晶 董碧辉/文并摄
  昨天凌晨,一场早已在天气预报里说了无数次的大雪终于降临杭州,整个城市一片银装素裹。

  当您在醒来之后,一边看着周围的白色,一边却如平常日子中的寻常早晨一样,还能喝到牛奶,吃到早点,买到蔬菜,以及在基本已经清理干净的城市道路上顺利驾车出行时,不知是否想到,就在绝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已有不少人开始默默忙碌。

  凌晨四点,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出发,寻找飞雪之中的劳动身影。

  送奶工周从林:

  雪地里留下

  第一串脚印

  甚至比以往还早了几分钟,杭州双峰奶业公司的送奶工周从林已经出现在御陛苑社区的门口。他将电动自行车停在大门外,不假思索地从车后座的两个奶筐里拿出几盒牛奶,朝居民楼下的几个奶箱走去,“嘭”,尽管周从林的动作很小,但是在这四下无人的寂静里,奶箱被合上的声音听起来格外清脆,这时,是凌晨四点多。

  这时候,雪飞飞扬扬下得正紧。“接下来要去十五家园。”周从林在社区小路的雪地里走过,留下清晰的足印,很明显,在他之前,还没有其他的人走过这里。

  到了十五家园,周从林仿佛像走进自己家门一样,该在哪里停,该在哪里拐弯,这家放什么牛奶,酸奶还是袋装的纯奶,门儿清。“天天送,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四十来岁的周从林是江西人,2002年开始来杭州做起了送奶工。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从没间断。他每天要送150户人家共计约200份牛奶,凌晨2点多就要出发,6点左右收工

  送完十五家园,再来到新华坊的时候,天色已经有点透亮了。有些住户已经开起了灯。周从林迅捷而又麻利地往一个个奶箱里放着牛奶,那跟牛奶一样白的雪落在他身上,又很快地融化了。在这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无数个周从林一样的送奶工打开一个个奶箱,仿佛在说出他们的问候:杭州,你早!

  环卫工人赵华兰、方志霞:

  零下一度 只穿一件毛衣

  一场大雪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很多内容,比如更增添了几分对温暖被窝的留恋。但环卫工人们却更减少了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的“战场”需要他们更早出发。

  凌晨四点十分,被羽绒服、围巾、手套全副武装的记者来到德胜路靠近绍兴路段。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两个正弯腰铲雪的橙色身影格外显眼,她们就是负责这一路段的环卫工人赵华兰与方志霞。

  37岁的赵华兰已在杭州扫了11年的马路,可以说几乎什么样的天气都遇上过,但持续这么长时间的雨雪天,她在杭州还是第一次碰上。“这种天气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因为雪一直下,清扫一遍是不行的。我们今天的最大任务就是清扫上塘河桥面的雪,不让它结冰,否则路人过桥很危险。”

  与赵华兰相比,来自江苏连云港的方志霞刚上班不到半年,铲雪经验不如赵华兰,不过她却同样干得很认真。

  记者当时特地留意了一下,当时的温度是零下一度,但眼前的两位环卫工人的穿着却甚至可以用“单薄”来形容。穿着雨衣的赵华兰只穿着一件毛衣,方志霞穿的也不厚,“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穿的少啊,铲雪很热的,才干了半个小时不到,我现在干得身上都是汗了。”赵华兰笑起来。

  按照排班,赵华兰和方志霞每天早上4点钟上班,然后一直要干到上午9点,今天,她们这连续的5个小时都会用在铲雪除冰的工作上。

  在早晨五点多记者再次来到两人工作的地段时看到,过去的一个小时里,两人身后已经是一条清理之后没有太多积雪的马路,但因雪没停,刚扫过的地方又会积起薄薄一层,所幸不厚,每隔上个半个小时,方志霞总会用扫帚迅速再清扫一遍。

  看着马路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方志霞与赵华兰也加快了工作进度,两把铁锹在上下挥舞,“我们得赶在大家上班之前,扫出一条干净的路来。”

  菜贩杨克祥:

  雪花飘舞

  讨价还价正酣

  凌晨四时,这个城市还睡得静谧安详,可在三里亭农贸市场,早已是人来人往,夹杂着各种各样口音的讨价还价声,那纷飞的雪花,也被这里的腾腾热气很快消融。

  市场门口露天处,是菌菇类交易区。数百辆三轮车一溜排开,50岁的杨克祥也在其中。

  老杨在杭州已经种菇十几年,每天他都拉着货到这里“报到”,风雨无阻。往常,他在头天的晚上10点左右采菇,然后在凌晨2点左右从笕桥的住处出发,6公里左右的路,踏三轮车四五十分钟就到了。“今天来的稍微晚了一点,没办法,雪太大了,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老杨笑笑说,“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下雪天和晴天没太大区别,只要有生意,我们都一定会来。”

  其实,让老杨更着急的是现在不少工地人都走光了,货出的慢,昨天他运来的400来斤平菇卖得并不快。

  雪花不断地飘在车上,不一阵就把货都掩盖掉了,老杨时不时伸出手,拂去上面的雪花,也等待着下一个主顾的到来。

  早点师傅刘祥虎:

  喝杯热豆浆

  雪天驱驱冷

  凌晨四点半,雪花飞舞,街道依然安静,可在杭州德胜新村农贸市场边上这家天津包子店,早已灯火通明。

  揉面的师傅叫刘祥虎,来自安徽安庆的他已在杭州工作8年,“干我们这一行,每天凌晨两点就开工。”看着店门外的片片雪花,他也开始担心这大雪会下到什么程度,“一点多的时候还是下雪粒,两点的时候已经下雪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停。”

  说话间,一个准备去爬山的大伯从德胜新村里走过来:“一个菜包,一个肉包加一杯豆浆。”

  “这位大伯好像也比以往早了十分钟了,看来今天下大雪,大家都会提早出门,我们也要提早准备好。”刘祥虎和同伴们商量着,“今天豆浆决不能凉下来哦,下雪天喝杯热乎乎的豆浆,还能让大家驱驱寒呢。”

  本报记者 李玲玲 方小晶 董碧辉/文并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风雪叙事·民生 A0006 凌晨四点,雪中忙碌的身影…… 本报记者 李玲玲 方小晶 董碧辉/文并摄 2008-1-30 48257178002CE173482573DF0047AD47[A1-陈立华≈B1-陈立华];钱江晚报a00062008-01-3000016;钱江晚报a00062008-01-3000014;钱江晚报a00062008-01-3000015;钱江晚报a00062008-01-3000017;钱江晚报a00062008-01-30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