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1版:奥运中国·民间
3  4  
PDF 版
· 刀茅巷社区奥运会未演先热
· 移风易俗,渔家女舞出新天地
· 生活中如何选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移风易俗,渔家女舞出新天地
  渔岛深冬,腊月寒霄,海浪拍岸,涛声锁耳。在距大海仅数百米的玉环县珠港镇坎门办事处“渔家女俱乐部”的活动室里却灯火通明,大家热火朝天地锻炼着,叫深冬都失去了寒意。

  “渔家女俱乐部”初创于1997年。当时,男人们出海后,家中妇女显得百无聊赖,造成了一些社会和家庭问题。于是,原来是居委会干部的季秋娥决定把渔家姐妹们组织起来,进行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俱乐部活动基地就在居委会原来的一块空场地进行改造,为了节省资金,渔家女们自己动手搞建设,扛石子,平地基,拉沙浆,终于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季秋娥还带头拿1500元作为活动经费,又动员姐妹们捐款,大家你300元、我500元地跟着捐,一下子就筹到了3万多元。

  之后,打太极、练木兰扇、跳健身舞,玩得有滋有味。几年来,俱乐部成员从初创时的23人发展到数百人,活动内容也从单一体育锻炼发展到现在的文体娱乐一体化,创作了“女子舞龙队”、“渔鼓王”、“贝壳舞”、“鱼龙舞”等数十个具有民间文化底蕴的节目,并多次获奖。    

  谁说女子不能舞龙?

  泼辣凤姐带头破

  在浙江东南沿海的渔区,每当逢年或重大节庆日,这里的渔民们总是淋漓酣畅地舞上一场又一场“龙”舞。在渔区数千年习俗中,说龙是神灵,女人不得沾龙身,否则沾污神灵会招来不测之祸。“渔家女俱乐部”成立后,计划成立一支女子舞龙队,面对这几千年的习俗,姐妹们难免有点束手束脚。

  李宝凤是姐妹中较年青的一位,她做事向来风风火火,泼泼辣辣。她说,“舞龙不就是娱乐嘛,为什么这样大惊小怪!我就不信女子舞龙会带来什么灾难”。见大家对舞龙有畏色,就主动请缨舞龙头。

  在她的带头下,忙完了各自家务的渔妇们一个个不请自到,来到练习场演练。没有导演自己当,没有道具用甘蔗段插上筷子形成“T”字状代替“龙”骨架,再各自用绳索将其一段一段连接起来。她们自编动作,串段、翻跳、会合,一个个练得十分认真,毫不马虎。每次排演之后,渔妇们一个个都累得呼呼直喘,腰酸背痛,甚至吃饭时连握筷子的劲都没有了。但是,当“龙”腾飞起来时,心中的愉悦之情难以形容。    

  谁说结仇就是一辈子?

  俱乐部中一笔销

  “‘渔家女俱乐部’给了我新生活。”这是俱乐部里余海凤的一句口头禅。

  的确,在没有参加俱乐部前,余海凤百病缠身。“渔家女俱乐部”成立后,她看到平日里一班老姐妹们在那里打拳、练扇、跳舞,如年轻人般生龙活虎,她决定也去试试。

  头几天,她还觉得腰酸背疼。在姐妹们帮助下,她坚持着。过了半个月,奇迹出现了,自己的腰不酸、背也不疼了。慢慢地,走路轻松了,精神也振作起来了,缠住她好几年的病态消除了。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余海凤风雨无阻,从没停止过锻炼,她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强壮起来。

  “在这里只有欢乐,没有烦恼;在这里只有姐妹深情,没有仇恨怨气。”这是潘春柳和张群英的心声。

  潘春柳和张群英两人是邻居,原来因屋旁流水沟的小事双方曾闹得不可开交,白眼相向无话可谈。两人加入“渔家女俱乐部”后,在众姐妹的帮助下,放弃前嫌结为好姐妹。平时一起想动作,相互提编排见解,亲密无间。

  海边人演出海特色

  最想节目上春晚

  在清一色由渔家姐妹参加的俱乐部里,却有一位男成员,他就是教练曾焕祥。

  曾焕祥今年67岁,从小爱好文艺,14岁那年他就在小学校园汇演时扮演海中一条龙,演得有声有色,获得了一等奖,后来被吸收为文工团员。1964年时,他被分配到造船厂工作,那时,他悄悄地以造船工人为背景,创作了《造船舞》、《船工号子》等舞曲。

  曾焕祥写海,还要演活海里的水族。常常为了演活一条鲳鱼、一条虾,而趴在礁石上久久地看着海面上游动的鱼虾动作,海浪几次都差点把他掀进海里,可他全然不知。看着,看着,就在礁石上摇头摆尾地模仿起来。几年过去,他练就了表演海里120多种鱼的动作。也就因为天天与海、与鱼作伴,他表演的节目才独具海的特色,多次获得了县、市、省文艺演出奖。        

  “渔家女俱乐部”创立后,他看到渔家女们只是练练拳,跳跳舞,他觉得缺乏艺术素材,他就主动要求帮姐妹们排练节目。又与姐妹们一起制作道具,绘制花龙,购买大渔鼓等。俱乐部里没音响设备,他又掏钱购买扩音器等设备。待一切准备好了,他就手把手教姐妹们舞“鱼龙灯”,演“渔鼓王”,排“贝壳舞”,练“鱼操舞”。

  没过多久,他们的《舞龙灯》节目就在省比赛中一举夺冠,后来又将《渔鼓王》、《渔龙灯》等节目搬上了电视屏幕。

  如今,俱乐部姐妹们的设想是:“坚持几年,创作出一两个具有自己特色的节目,有机会上春节晚会去。”于是,60多岁的曾焕祥依旧在想那些海和鱼的故事……

  周招金 摄影:周荣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奥运中国·民间 C0011 移风易俗,渔家女舞出新天地 2008-2-1 3416989314118305482573E100264603[B1-杨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