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风雪叙事·群像
3  4  
PDF 版
· 冰山上的“来客”
· 晕倒在
600米高山上
· 电线杆上7小时
· 悬崖边,天降“绳”兵
· 眼睫毛上都结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抢修员汪建勤
悬崖边,天降“绳”兵
  汪建勤,金华电业局送电工区主任,一位有着35年线路专业工龄的老线路抢修员。昨天上午,坐上电力抢修车,记者跟随汪建勤和他所带领的抢修队出发,巡查受损线路。

  昨天是老汪连续高强度“作战”的第16天。受冰冻灾害影响,金华电网输变电设施大面积覆冰,线路受损严重。汪建勤和他的100多名员工夜以继日的奋战在冰天雪地里,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翻山越岭,巡查损毁线路,抢修倒塌基塔。

  车子抵达半山腰,便只能步行上山了。深一脚浅一脚,步行不过几十分钟,记者的鞋里已经有了湿漉漉的感觉。沿途,更是不断听到树木承受不了冰雪重量折断的“嘎吱”声。汪建勤和抢修队不得不挥着镰刀,一边劈砍树枝,一边前进。我们的身旁就是悬崖。49岁的汪建勤有着丰富的线路抢修经验,但是这场严重的冰雪灾害,他说还是第一次遇到。

  到目前为止最危险、也最紧急的抢修任务就发生在1月28日。那天一大早,汪建勤带领的一支35人的抢险分队被调往浙中第一高峰——武义西南海拔1560米的牛头山,紧急抢修连接金华丽水两地的电网大动脉220千伏双遂2389线。抢修队伍一路砍枝开道,一路踏雪巡障,终于在牛头山最高峰风口处发现故障点——

  要抢修线路,必须爬下悬崖。汪建勤带着几名队员采用天降“绳”兵的方式,绳降至悬崖边的故障点,在雨雾中能见度不到5米、温度低至零下4度、风力近3级的悬崖边,他们艰难地将受损导线修复。从上山到最后抢修成功,抢修队伍在冰天雪地中整整冻了11个小时。

  山路越发崎岖,脚下的积雪也越来越深,我们近两个小时的步行终于到达了第一个巡查点。汪建勤指向另一座山头上,透过高倍望远镜,记者看到了一个已经扭曲成“麻花状”的基塔。“因为那个基塔的倒塌,这条线路已经停止供电,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扩大巡查范围,查找是否还存在其他受损点,保证元宵前正常供电。”

  因为担心记者的安全,在查看了第一个巡查点后,汪建勤带着记者返回,而另一路抢修队则继续前行,寻找第二个巡查点。下山的路似乎变得更加湿滑,因为连续看了几个小时的白雪,记者的眼睛甚至出现了晕眩的感觉。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身上更是出了一身汗。汪建勤笑说:“这还不算什么,要是遇到下雨天,穿着雨衣爬山,一身汗闷在雨衣里,那个滋味更不好受呢。”

  下山时已是中午,汪建勤给记者送来了一包压缩饼干,“填填肚子,别饿着了”。为了抢修线路,抢修队员们在山上往往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饿了就吃几口压缩饼干,渴了甚至就伸手摘几块树上的冰块解渴。

  尽管整天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可汪建勤和他带领的抢修队的师傅们却总是那么乐观。“大伙都说,抢修队的队员们个个又是熊猫又是野猪,你看,上山又得钻树洞,又得砍枝,像吧!”听着汪建勤爽朗的笑声,记者却深深地体味到了什么叫“苦中作乐”。

  本报通讯员 胡建平 施伟军

  本报驻金华记者 王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风雪叙事·群像 A0005 悬崖边,天降“绳”兵 2008-2-1 48257178002CE173482573E1003C5806[B1-王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