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天下·焦点
3  4  
PDF 版
· 天灾激发人类生存智慧
· 2007年以来全球重大异常气候
· 近十年全球重大气象灾害回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洪水、飓风、地震、暴风雪……这似乎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应对、减少灾害损失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
天灾激发人类生存智慧
各国抗灾有高招上
  洪水、飓风、地震、暴风雪……这似乎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应对、减少灾害损失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

  天灾激发人类生存智慧

  各国抗灾有高招

  加拿大:采用机械清理积雪

  加拿大冬天漫长而多雪,各省、市政府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高效和系统的“斗雪之道”。

  加拿大清理积雪、保障道路畅通的责任主要由各省市政府分段管辖。其中省政府负责辖区内高速路,市政府负责市内道路,国家公园内的高速路路段则由联邦政府负责。各级政府每年都有专门的清雪预算。据统计,加拿大全国每年清雪费用高达10亿加元(1美元约合0.99加元)。清雪机构也是各省市常设的,除正式雇员外,政府还会同私人公司签合同。

  加拿大基本是机械化清理积雪,每个城市都有铲雪车、撒盐车、融雪车、扬雪机、运雪车和除冰车等成套的设备。铲雪车又分为主路铲雪车和人行道铲雪车,均按作业路面宽窄设计,一般都是车过而路清。同时,各级政府在防止道路结冰方面还采用了不少新技术。

  加拿大各地“斗雪”工作不仅有轻重缓急之分,对完成作业时间也有严格规定。高速路和城市主干道是要最优先清理的,其次是高速路辅路、公交路线和有坡路段,最后是其他街道,其中对高速路和主干道积雪的完成作业时间一般要求在雪停后2至4小时之内,时间要求最宽松的普通道路也必须在雪停后24小时内清理完毕。

  加拿大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都有专门人员紧密跟踪天气预报,并在辖区内24小时巡逻,监控路况。一旦降雪过程开始,撒盐车即前往高速路和主干道作业,防止积雪结块冻实;如积雪达到5厘米,降雪仍在继续,则派出铲雪车清雪,随着积雪厚度增加,清雪范围将不断扩大到高速路辅路、公交路线和市区陡坡路段,以及其余街道。为保证顺利作业,当局有时会宣布实行降雪交通紧急状态,严禁在路边停车。

  德国:突发灾害联动防范

  德国的灾害预防机制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有机组成。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雪崩等自然灾害时,他们各司其职、协力合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所的损失和对社会的冲击。

  德国重视普及、加强公众防灾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教育。以预防洪水为例,德国在各州设立洪水预报中心,将洪水预警分为四级,并广泛宣传,向民众解释各级不同的风险程度和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居民能够根据洪水情况,自行判断危险程度,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与生活。

  德国还重视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虽然没有单独的“防洪法”,但就防洪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洪水预警、抗洪抢险和灾后救济等不同方面设立具体法规,并指定有关执行部门。抢险救灾工作由德国各州的内政部负责。一旦发生洪灾,首先由消防队员和警察参加抢险。各州抢险力量不足时,可向国家内政部提出申请,经德国总统批准后调联邦国防军参加抢险救灾。

  整个救灾工作由该州内政部长统一指挥。如果洪灾涉及到多个州,则由这几个州的内政部长相互协调。

  瑞士:凭借技术减少损失

  从加强预报到采用新装置,瑞士寻求技术帮助减少雪崩、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瑞士是世界著名滑雪胜地,也是雪崩频发的地方,预测和防范雪崩是每年入冬的要务之一。

  为预防雪崩,瑞士境内不少滑雪场都设立防护网,进行雪道监控,开通警报系统。位于达沃斯的瑞士联邦冰雪和雪崩研究所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家专门研究所之一。为降低雪崩带来的危害,这个研究所在阿尔卑斯山地区设立多个远程自动观测站,站内配备测量风速、积雪厚度和温度的仪器。观测站收集到的数字传送到达沃斯之后,研究所进行分析,每天两次向公众发布雪崩预警报告。

  瑞士一家体育公司向滑雪爱好者推出名为“生命包”的气囊滑雪服,据说能帮助他们在遇上雪崩时保住性命。“生命包”的使用方法类似救生衣。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拉下自动充气装置拉绳,气囊开始充气,为使用者提供头部保护,保证使用者在随崩塌的积雪下落时不发生翻滚,头部始终向上。这样可以避免使用者头部受猛烈撞击而昏迷。据统计,雪崩遇难者中约20%死于昏迷。

  美国:规范停车防范暴雪

  在美国,各地方政府应对暴风雪采用最普通的“技术”——提前准备。

  2005年1月暴风雪来临前,纽约市政府建议当地居民在周末将车辆停放在远离主干道的场所,以方便扫雪人员迅速清理长1万多公里的主要路面。

  纽约政府还取消了环卫工人的假期,要求他们坚守岗位应对大雪。肯尼迪国际机场早早准备好扫雪设备,每小时清除500吨积雪不成问题。

  华盛顿市政府也警告说,如果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阻碍政府、卫生和商业部门交通,司机可面临250美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当地出动了180多辆扫雪车,沿路铺洒融雪剂和盐水。

  波士顿等东部主要城市着手为需要者提供栖身之地。费城市政府敦促当地居民帮忙查看近邻亲朋中的老年人,确保其温饱不受暴风雪影响。

  美国:飓风留下的痛楚

  2005年夏天,“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近万名灾民滞留当地体育馆数天、企图撤离灾区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排成长队,美国政府组织救灾不力遭到批评。

  “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又有“丽塔”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地区。这一次,美国政府提前准备,从疏散居民到调动军队救援,成功顶住“丽塔”飓风。

  “卡特里娜”飓风来袭时,美国政府调派“哈里·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到墨西哥湾地区,作为临时救灾指挥中心。这一动作,比飓风登陆晚了4天。

  “丽塔”来袭时,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安全事务)设立地面指挥中心。这一动作,比飓风登陆早了2天。

  在“丽塔”登陆前,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两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未雨绸缪,根据本地区情况各自发布撤离命令,并调动汽车及其他可用资源协助居民撤离。

  与“卡特里娜”飓风相比,这两个州政府在“丽塔”登陆前开始寻求联邦政府援助。路易斯安那州请求派遣1.5万名军队士兵参与救援;而得克萨斯州则请求联邦政府提供更多燃油,确保飓风来袭时的能源供应。

  为保证避难居民食品的正常供给,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在两个州共储备约165车冰块、185车水及98车食品。

  面对即将登陆的“丽塔”飓风,美国政府不仅动手快,也投入更大人力、物力抗灾。“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中,美国军队总共派出了2.8万名士兵参与救援,但军队到达灾区时,距 “卡特里娜”登陆已过去几天时间。

  谈到应对“丽塔”的各项准备工作,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发言人戴比·温说: “我们已经吸取教训,不去作假设,而是切切实实的准备。”美联社评论认为,飓风“卡特里娜”带给美国人教训,但让美国人准备充分地挺过“丽塔”来袭。    

  袁原(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焦点 C0002 天灾激发人类生存智慧 2008-2-1 钱江晚报c00022008-02-0100012;钱江晚报c00022008-02-0100016;钱江晚报c00022008-02-0100020;钱江晚报c00022008-02-0100024;48257178002CE173482573E100457780[A1-新华社稿≈B1-李迎春];钱江晚报c00022008-02-010003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