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风雪叙事·互助
3  4  
PDF 版
· 最“长”的一趟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作为杭州到广州列车上的列车长,王辉刚刚经历了一次困难重重的冰雪之旅,这一次,是他近20年乘务员生涯中——
最“长”的一趟车
■本报通讯员 冯州 本报记者 陈立华
  全程1778公里,正常运行时间21小时26分钟……作为在宁波—杭州—广州这条线上跑车的列车长,这些数字,早已刻在了王辉的心里。

  可罕见的冰雪灾害突袭中国中南部各个省,这一次出发,路程依然是1778公里,可时间,却因天灾而被大大延长,几乎是原定的三倍。在这趟用时近60个小时的最“长”出车中,王辉的身份除了列车长之外,还变成了广播员、调度员、采购员、接线员、卫生员……

  “广播员”王辉:

  说了无数遍“前面情况很严重”

  1月25日,王辉带着全组上了开往广州的K209次列车,他们知道江西湖南等地在下雪,也知道路上可能有波折,却没有想到,其实情况正在发生着突然的恶化。

  列车准点到达江西萍乡,可之后便停了下来。王辉接到的调度通知是,前方铁路大面积冰雪覆盖,列车原地等待。

  全车原本满员是1200名乘客,这一趟春运大大超员,有1700人。王辉带着乘务员,每节车厢一一把情况说过去,“各位乘客,看看窗外,江西湖南等地下雪很严重,前面过不去,我们要在这里停一下……”

  第一遍说,乘客都不说话,下一趟再去车厢,每走一步就有乘客问:车什么时候开?王辉只能耐着性子一次一次说。

  到底多严重?王辉也不太清楚,最后,他叫了一个能手机上网的列车员,用手机去新闻网站上下载了许多关于雪灾的消息,然后告诉各个列车员,列车员再一遍遍解释给乘客听……

  “调度员”王辉:

  柴油只够发电一小时,怎么办

  车在萍乡停了相当长时间之后,终于重新上路,车厢里一片掌声。半个小时后,却在醴陵站又停了下来,这时,车窗外已是一片冰雪世界。

  王辉一边和乘客解释还需要继续停车,一边盘算,车上的物资够不够?最关键是发电机车上的柴油还有多少?

  没有柴油,车上就发不出电;没有电,就没有照明和空调,这样的天气里,如果晚上车厢里又黑又冷,很有可能出问题。可醴陵早已被冰雪困了好些日子,车站里早已没有多余的柴油。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电机车上的柴油越来越少,“最多还能维持一个小时。”这句话几乎是给王辉的“最后通牒”,和跟车干部商量了之后,王辉做了一个最大胆的建议:抽列车备用车头上的柴油给发电机车。

  500升柴油抽了过来,油标的刻度上升了,又能坚持五个小时。可王辉依然在担心,到时候车子还不走,怎么办?

  让他长出一口气的是,虽然又是一次漫长的等待,可K209终于在发电机的柴油完全用完前,从醴陵缓缓出发,在下一站株洲,有为K209准备的1500升救命柴油。

  “采购员”王辉:

  米、菜、奶粉、尿不湿……全都买

  王辉担心柴油,而车上的炊事员担心的是没有米、菜,车厢里的年轻妈妈担心没有孩子的奶粉和尿不湿,列车员担心的是车厢厕所里的卫生纸和垃圾袋用完了……

  一边让列车广播不断呼吁多带了奶粉的妈妈们先互相支援,王辉一边下了命令:“下车去买!”他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乘务员出发了,醴陵的雪早已没过脚,几个人赶到车站外的小店里,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这还不算完,几个人又赶到车站边上村子里,和农民直接商量买点地里的菜回去。“当时地里能吃的就只剩下大蒜,还都覆盖着三四厘米厚的冰雪,要先要把这层雪弄开,才能拔走。”几个人也顾不了那么多,照样是能买多少买多少。至于价格,大蒜一斤十块,米,最后涨到四块钱一斤。

  这么高的价格买来的东西,到了车上却是平价卖给乘客。原本列车上的快餐都是10或15块一盒,可这趟K209上,一盒饭,加上大蒜炒肉丝,一点酱鸭,卖五块。但乘务员那几天的菜,只是萝卜和土豆丝。

  “接线员”王辉:

  手机上打出四十多个外地电话

  在K209次的餐车上,有张桌子很“电器化”,上面有十来种不同手机的充电器。原来因为延误时间很长,不少旅客的手机都没电了,王辉临时在乘务员中吹了一次充电器的“集结号”,于是凡是乘客需要充电,都可以拿着手机到餐车来。

  可那些没手机的乘客呢?他们怎么给家里报个平安?

  王辉有两个手机,一个是每三小时一次和车队保持联系的,另外一个手机现在变成了大家的,有些没手机的乘客想给家里报平安,王辉总会拿出自己的手机,拨上号码,通了,递给乘客……

  最后,王辉的这个手机上,毛估估至少拨了四十多个天南海北的电话,列车上的其他乘务员的手机上也差不多。

  而给自己的家里,王辉这一路只拨了一个电话,简简单单说了几句话:“我没事,家里好吗?20个月的宝宝好吗?”

  “卫生员”王辉:

  万一那个孕妇突然要生了……

  列车上1700多乘客中,最让王辉担心的是一个怀孕已经八个半月的“大肚子”。

  “万一在路上要生,那事情可就麻烦了。”未雨绸缪总比临渴掘井好,王辉自从知道车上有这么一个人,就通过列车广播找医生。谢天谢地,卧铺车厢里有个妇女保健院的医生,赶过来检查之后说暂时情况都好,如果真的早产,他也能处理。

  王辉一听这话放心了一半,可他依然做好了全部准备:包厢当产房,其他几个医生暂且可以担当“护士”。

  车到醴陵,这位孕妇说想喝点粥。这在平时最简单不过的要求,在这一趟风雪K209上却成了大难题:餐车的所有灶位都在连轴转煮饭,哪里还有空闲来熬粥。

  最后,王辉和炊事员是用一个小锅炖出了粥,送到了孕妇的面前……

  K209,带着所有乘客,在路上走了近60个小时后,终于安全到达广州站,“没有饿着一个人,没有冻着一个人,这就是胜利。”王辉说这话的时候,很自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风雪叙事·互助 A0003 最“长”的一趟车 ■本报通讯员 冯州 本报记者 陈立华 2008-2-1 钱江晚报a00032008-02-0100014;48257178002CE173482573E100339BD7[A1-陈立华≈B1-陈立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