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赣州抢险随军记
· 最可爱的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随驻浙某部赴江西救灾——
赣州抢险随军记
■本报记者 徐建国 林云龙 摄影报道
  ■核心提示:

  1月中旬以来,江西遭受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电力设施遭受重创,大多主干电网陷于瘫痪,灾区90%厂矿企业断电停厂,本报记者跟随驻浙某部火速赶赴赣州抢险。昨天,记者随驻浙某部红军团某营战士,用照片记录了英雄部队爬山涉水,运送沉重电塔器材的艰难历程。

  ■本报记者 徐建国

  林云龙 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随驻浙某部赴江西救灾——

  赣州抢险随军记

  从2月12日星夜兼程赶抵江西赣州,官兵们的任务一天比一天繁重,昨天驻浙某部红军团又接到新任务——将一堆重型电塔器材送往山顶。800斤的分量、7米多长器材,“遭遇”陡峭狭窄的山坡,难度可想而知。“这让我想起了1998年九江抗洪时的情景。”某营教导员何少波不由地感叹。

  昨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红军团某营的工作现场。他们分兵两路,正准备从不同路口将器材送至塔顶。器材刚一运到山脚,官兵们便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抬最重、最长的器材,热情相当高涨。

  由参加过九江抗洪抢险的老兵郑春良领头,10位战士抬起了一根足有800斤重的器材。山路坑洼,崎岖不平,郑春良他们每走一步都显得非常艰难,一会儿,战士们的脸上就已涔涔汗下。狭窄的弯道上,官兵们小心翼翼地转着弯,郑春良脚底打滑不小心踩到低洼处,肩上扛着的木棍,差点滑落下来。1000米的山路,官兵们先后休息了4次,才最终将器材运到了山顶。

  “扛200斤的东西,我一点问题没有。”休息的时候,郑春良告诉我们说,“可山路不平,受力不均,扛这家伙,一会肩上没有任何重量,一会儿好几百斤的分量又全压在一个人的身上,确实不那么好扛。”

  “这样的重活让我想起了九江抗洪。”郑春良思绪回到了那年:5天6夜堵决口,沙包一袋接着一袋,每个官兵每天都只能休息2小时,除了牙齿是白的外,整张脸都看不清楚了——由于官兵的卓越表现,红军团被授予了抗洪抢险模范团称号。

  “说实在,抗雪抢险的艰难程度不如那次抗洪。”郑春良说,但是战士们都是带着抗洪的那股劲来对付这次任务的。虽然每天干活很辛苦,回去都满身汗水,但从出来到现在,队里没有一人洗过一个澡,也没有人抱怨过。郑春良在脖子上随手一搓,就搓出一层脏兮兮的灰尘。

  采访中,我们得知郑春良的妻子年前来现场,现在还在部队家属区等他。“本来以为这两天就能完成任务的,现在看来不行了,晚上抽空我打个电话给她只能叫她回老家去了。”郑春良沉默了一会说,“相信她能理解。原来,有12年兵龄的郑春良今年底就要退伍了,像其他老兵一样,为站好最后一班岗,有任务抢着上前,老郑依依不舍地抱憾:以后参加这种抢险活动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了。

  有这样的模范老兵带头,年轻士兵也都紧紧跟上,被分配扛重型器材的战士蔡熙涛,就露出满脸的自豪。“听我们班长韩勇红谈过当年抗洪的情况,我们可敬佩他了。”蔡熙涛说,出来当兵,能碰上这样一次活动对自己是一种最好的锻炼,对人生来讲也是一次难忘的记忆。“本来,今年春节自己可以回家探亲,但接到任务,立刻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小蔡告诉记者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07 赣州抢险随军记 ■本报记者 徐建国 林云龙 摄影报道 2008-2-17 钱江晚报a00072008-02-1700021;钱江晚报a00072008-02-1700020;钱江晚报a00072008-02-1700023;钱江晚报a00072008-02-1700022;48257178002CE173482573F1004B99B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