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鼠年,
民工求职多变化
· 管吃住成了重要条件
· 开始追求“发展空间”
· 对待劳保想法各异
· 精神生活看得更重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精神生活看得更重了
  现象:以往提起民工找工作,民工在意的无非是工资多少,能不能按时发放,对情感、对精神层面的诉求不多,但是这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无一例外的,所采访的民工对工作有了更多的诉求。比如来自安徽的胡德玉,内心充满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渴望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把养殖技术应用上。比如来自重庆的罗学艺夫妇,更在意的是能否一家团聚,一边在杭打工,一边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还有来自河南的张解放,曾在宁波打工时获得过鄞州区外来打工者模范称号的他,希望找到一个时间不是太长的工作,有时间放松、休闲。对工作环境的追求,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对情感需求的渴慕,已经成为如今打工者的普遍诉求。

  

  说法:胡德玉说,仅仅为了钱,为了打工而打工是干不长的,只有干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才有真正有满足感,才会干得有滋有味,干得长久。我想,大家都喜欢自己被认同,觉得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罗学艺说,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开心。以前一个人在杭州打工的时候,老婆在家里,感觉特别孤单,和老婆在一起心理上就感觉充实多了。我想很多到杭州打工的可能都像我们一样,夫妇结伴而来,想要的就是一个家。

  张解放说,以前在一个地方打工,要干14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是干活,我特别想要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能够让我有时间看看电影、看看书啥的,另外,也可以有时间看看杭州,杭州是一个美丽漂亮的城市,可是说实话我的很多老乡在杭州打工一年多了居然还没去过西湖呢。

  

  记者点评:由物质到精神是一种裂变,这种裂变的背后是外来农民工对自身身份认知的一种迫切。他们不满足于像候鸟一样只为了觅食而迁徙,在这个城市里,他们不仅仅需要一个居所,更需要一个家,一个精神上的家园。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逐步剥离的是他们的“外来”身份,是他们的“农民”标签。当户籍不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当所在的城市成为第二故乡,在逐步“城市化”的过程中他们将最终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也是面对民工大潮和招工难困境时我们必须要完成的跨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视点 A0002 精神生活看得更重了 2008-2-17 48257178002CE173482573F10047237E[A1-董碧辉≈B1-陈进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