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身边事——解放思想真人秀
· 海选倒计时
大家来说说
浙江各地
最解放思想的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年来,他们是励志故事里的主角,是家长给小孩树立的身边榜样。虽然成绩各有大小,但他们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解放思想,为此,他们成了“故事里的人”,被讲给一拨又一拨的小孩子听。
身边事——解放思想真人秀
  冯光成——杨汛桥故事里的男主角

  泥水匠勇闯资本市场

  我是绍兴县杨汛桥镇联社村人。我们村里有位老板叫冯光成,我们村里的长辈一直拿他来教育我们这些小辈。我今年也30多岁了,从小时候记事起,村里的大人们说某某有出息,举的头一个例子就是他。现在我想想,他有出息不在于他现在赚了多少钱,而是他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开拓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说到底,他是我们这里最早解放思想的人,所以我今天想说说他。

  冯光成是一个建筑工匠的儿子,16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作泥瓦工,21岁加入当时生产队所属的建筑队参加工作,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生产队所属的村还叫马社。他29岁那一年随该生产队的一个建筑队到武汉承建工程,因为他泥瓦工技术一流,年纪不大就被尊称为“光成师傅”。绍兴一带从事手工业的,技术精湛的,后面都要带个“师傅”,像作泥瓦工,叫泥水师傅;作油漆有名堂的,叫漆匠师傅;作木工技术过硬的,叫木匠师傅。如今,光成已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了,家乡的人还称他为“光成师傅”。

  31岁冯光成回乡创业,这是一个转折点,1985年绍兴县第二筹建队成立,发起人是11个泥水匠,冯光成是其中之一,当年他33岁。随后,在筹建队的基础上,绍兴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冯光成作为领头人,带着建筑队走南闯北承接施工项目,工程队的足迹遍布武汉、杭州、桐乡、嘉兴、上海等地。

  我们老家人经常会“传”(绍兴话,意为经常提到)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村里人加入了“光成师傅”的公司。我的堂哥、堂姐都在他的玻璃厂工作,小姨夫、小姑夫也还在他的集团里工作。用时兴的话说,光成师傅为家乡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加速。多年在建筑行业里打拼,光成师傅感到建材业潜力大,就先后投资兴办了墙地砖、 浙江玻璃厂等。这又是一个转折点。村里人说他“有出息”,因为光成师傅好像永不停步,不停地有新想法冒出来。光成师傅认为,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单靠企业自身积累不行,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2001年12月10日,“浙江玻璃”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当时,我们镇在主要街道都挂上了横幅,庆祝这一事件,他的成功让我们家乡人很自豪。现在,杨汛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成为杨汛桥板块,光成师傅的“浙江玻璃”无意中成为“杨汛桥”板块的领跑者。

  推荐人:杨汛桥镇联社村村民 钱小峰

  整理:本报记者 金毅

  朱振兴——怡合乡故事里的男主角

  “读书不如赚工分”是扯淡

  朱振兴大叔是我在桐庐县怡合乡中学工作时深交的一位学生家长。他出身贫寒,只念过三四年小学,当过生产队长。上世纪70年代初,朱叔家6口人:夫妻俩加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两老在生产队干一天活不过十五六个工分(相当于1.2元左右),除了养活全家,还得交付4个子女的学费。一次家访闲聊时,朱叔说:“现在社会上不少人都认为‘读书不如赚工分’,这话错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读书咋没用?教子读书,这是正经事。”

  朱振兴的长子朱云龙1972年初中毕业当了乡完小的代课教师。1978年想报考刚恢复招生的建德师范,但想想家里的困难,就不敢在父母面前提起。朱叔看透了云龙有心思,“你去考吧,钱总是有办法的。”两年后,云龙毕业后,回到家乡正式当上老师,后来当上桐庐县百江镇、东溪等学校校长。

  次子朱云霆在恢复高校招生第三年考取了师范学校。这时,朱叔已落下了近千元的债务。小朱毕业后,当了中学数学教师,教学有方,但总觉得有点先天不足,奈何当时没有培训条件,常犯愁。一次,小朱听同事说:湖南有个中学数学老师,很有造诣,报纸上都登了。小朱老师心里一狠:“去投他!”但路费、开支呢?朱叔说:“家里的楼板暂时不摊了,凑一点借一点,儿子读书顶要紧。”这年,八月,小朱老师踏上了千里寻师的艰难之路。后来,小朱老师又取得了本科学历,当上了桐庐县分水初中校长。

  朱叔的女儿和小儿子都读完中学,多年来凭知识经商,都“发”了。朱叔的第三代中,也已出了3个大学生。现在乡亲们常夸老朱家成了书香门第,我也常常拿朱叔的例子来反驳“读书无用论”,这一家的故事成了我这30年来讲得最多的故事。

  推荐人:桐庐退休教师 叶信孚

  整理:本报记者 韩晓军

  阿根——绍兴市观音弄故事里的男主角

  “下岗”厂长砸铁饭碗

  我女儿还小的时候,我就常给她讲一个故事,鼓励她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勇气,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是我从前的一个同事的老公,现在是绍兴一家大企业的老板,生意做到了美国、日本、阿根廷等国家。他叫阿根,以前是我们隔壁厂的厂长,大概是1983年左右,上面传出消息说要把他们厂并入我们厂。阿根去留的猜测一时传得沸沸扬扬,之后,便有人看到阿根背着他那个绿色的军用书包在厂里踱步。有很多人私下议论他,“这个小伙子怕是受打击了!”

  在一片猜测中,阿根辞职了!那时候,人人都很介意手上端的是不是铁饭碗,阿根的辞职引来了更多的唏嘘。在那之后,阿根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后来从他老婆阿文那里我陆续知道阿根的动向:他在老家开厂了,最初的时候,阿根的厂不过是个代加工的家庭作坊。慢慢地,阿根的生意越做越顺,“小作坊”也越办越好,慢慢变身成了大企业,逐渐有了如今的规模。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都成了退休工人,每个月领着退休工资,与当年下海的阿根相比,不光是财富还是人生的经历都相差太远了。但回头想想,那个时候,不是所有人都有他这样砸铁饭碗的胆量。

  推荐人:绍兴市观音弄 郦桂英

  整理:本报记者 韩晓军

  老杨——湖州南浔故事里的男主角

  个体户率先“接轨上海”

  最近,蒋小华一边看电视剧《金婚》,一边给子女讲故事,教育他们要敢想敢做,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那个年代一个名叫老杨的个体户。

  上世纪80年代初,小镇南浔上有了个体户,老杨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国营工厂比较牛,都有门市部,人们都喜欢去门市部买东西,因为相信国营厂的质量可靠。后来个体户多了,价格灵活,有100块利润的,他赚50块也肯卖,我们国营公司规定多,价格不能随便改,就比不过他们。”老杨就是这样的个体户,他一个人做起了五金配件,靠价格取胜。后来口碑好了,招了几个员工,就算办厂了。

  “现在想想老杨真是解放思想啊,上个世界80年代,他就已经‘接轨上海’了。一个秋天的上午,老杨在自行车前车框装好产品,一个人单枪匹马骑着它赶到上海,找到五金市场一家家推销,后来生意越做越大。10年前,老杨把上海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沿,在上海设立销售公司,注入‘上海效应’;又过了5年,他到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高薪聘请那边的人搞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把销售又做到国外去了。那个时候流行办中外合资公司,老杨也没挂个空牌子,做得实在,结果又比别人发展快了好几步。听说他设计的东西还申请过专利。个体户也做出名堂来了”。

  推荐人:杭州闸弄口街道退休技师 蒋小华

  整理:本报记者 王玲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C0002 身边事——解放思想真人秀 2008-2-19 钱江晚报c00022008-02-1900016;钱江晚报c00022008-02-1900025;钱江晚报c00022008-02-1900017;钱江晚报c00022008-02-1900018;钱江晚报c00022008-02-19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