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白发铁警守王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白发铁警守王店
春运期间,记者走近铁路小站“守护神”
  白发铁警守王店

  春运期间,记者走近铁路小站“守护神”

  因为沪杭铁路的穿越,嘉兴远郊的王店镇与铁路结缘百年。王店车站,始于1909年。

  100年过去了,王店站依然是小站;到2004年的7月1日,这个客来客往的小站最终停掉了客运任务。

  客运没了,小站依然存在——作为新一代电气化线路的中间站,王店充当了列车高速路上的保障点。

  今年春运期间,记者以一名编外铁警的身份,来到百年小站王店体验采访,感受小站沧桑变化和守站铁警的责任。

  1月31日,雪夜,嘉兴王店镇显得冷清。杭州铁路公安处嘉兴车站派出所的沈教导员开车将我们送到村子最边上的几间小屋——没有春运时大车站里熙熙攘攘的人潮,耳边只回荡着列车快速通过时的轰鸣,这就是王店车站。

  老沈开始敲小屋后边的那扇门,墙上挂着 “王店警务室”的牌子。有人开门。一名穿着反光背心的铁警笑呵呵地引我们进屋内——这位身材瘦小的民警头发花白,却依然透出精明和干练。

  “快60了,我们所的老线路民警应新法。”沈教导还没介绍完,老应笑着说:“是啊,今年6月26日是我60岁生日,如果组织同意,我可以退休喽。”接着招呼我们:“快到点了,怎么样,出去走走?”老应知道我们采访任务,于是提出要求。

  我们穿上准备好的警用大衣,戴上警帽要走,老应又给我们每人一条反光背心。走出小屋前门,而院子外面,便是沪杭线——如今的沪昆电气化铁路。

  寒风将雪花吹在脸上,针扎似的,我们赶紧竖起大衣领子。跟着老应往前走,不时地看到立在路基边的保安,一个个面向线路,任风雪吹打,一动不动。老应问着什么,但听到对讲机传来“动车到了”的声音后,一个立正,严肃地面向铁路。这时,我们才发现,老应竟然穿的是常服。

  一束白光由远而近,但就在我们回头看的一刹那,列车呼啸而过。

  “动车是不是很快,一眨眼就过去了!”老应面向列车驶离的方向。

  10公里铁道,铁警老应的生命线

  老应单位最早落在王店车站,那时他担心的,一是月台上的安全,火车到站时不让旅客站得太靠外边,二是那些铁路道口,不让行人车辆随意穿行。

  动车组开行后就不一样了,意想不到的危险存在于每个地方,而一旦出事,影响的是整列动车组,整条运输线路。

  121K至131K+500,这10.5公里的铁路线,说它是老应的生命线一点也不为过——铁警老应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从早上7点至晚上9点半,除了在警务室吃饭,老应总是在铁路线上走。“一趟来回大概2个多小时,得注意铁路沿线和周边的任何变化。”

  早晨8点,我们跟随老应出发。他指着固定枕木的螺丝说:“注意上面的黑油有没有变化,这可以帮你发现枕木可能出现的松动。”

  “这怎么看得出呢?”

  “松了,螺帽和螺杆之间会发白,因为上面都涂着黑油,有空隙的地方颜色会淡些。”

  老应说,天天在线上,走多了看多了,路边哪里的泥土被挖过,哪里一棵小树被偷了,都能发现。

  “动车组开行后,线路上真是马虎不得,就算是线路铁轨上出现几颗小石子,弄得不好就得让动车组被迫停下,如果发生更大意外,损失就不好说了。”老应说,“如此快的速度,稍有疏忽都会酿大祸的。”

  如果运行正常,每天通过王店车站的动车组有28趟。这每过去一列,老应就放心一次。“动车开运后,压力实在是大,不做好巡防工作不行啊。”老应说,这个站只有他一个线路民警,对铁路保安的工作,他必须时时监督,否则放心不下。“因为自觉责任重大,晚上不时惊醒过来,于是便穿上衣服到铁路线上走一走,要是不去看看,再累也会睡不着喽。”

  自己动手加固隔离网

  在警务室吃过老应烧的中饭,几名保安扛着铁条和铁丝网先出门了,我们随着老应继续上线。他说,趁着中午动车组开行的间隙要去把线路两边的隔离网再加固一下。“这10多公里铁路两边有村庄和工厂,图方便的村民经常会横跨铁路。以前是普通列车,村民左右一看就过了;但动车不一样,等你看到了,车子也就在眼前了。”为此,老应带着保安自己动手加固隔离网。

  架好梯子后,老应自己爬了上去。立好铁框,架上新网,最后再拧好螺丝固定,这样完成一张网片得花十多分钟。来自四川的李保安说,装网是露天活,很累很危险;但看到老应这么大年纪还爬上爬下自己干,谁都没话讲了。

  线路巡逻也好,架网加固也好,做好附近村民的安全工作还是不能少。老应说,他印刷了许多宣传动车组的传单,一个村一个村地发,还不定期到村民家中访问,讲动车组沿线的安全要求。动车组刚刚营运时,老应还组织村民参观,不少人见这“新火车”速度如此之快,便理解了老应的良苦用心。

  37年,讲述光阴的故事

  从部队转业到铁路工作已近37年了,老应说,王店站是他最难忘记的地方。记得1971年3月分配后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到王店车站做了铁路民警。之后他也曾调离过这里,但前年5月份起,他又干上了车站附近铁路区域的线路民警。

  老应回忆,1971年刚来的时候,这个沪杭铁路线上的4等小站,每天有四五班列车靠停。他是看着铁路一次次发生变化的。“现在改造成电气化线路,开行了如此先进的动车组,为它保驾护航是应该的,只要我不退休,就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老应讲,去年动车组开行后,他连续50多天没回一趟家,时时刻刻挂念线路上的安全已经成为他这样的小站铁警的习惯——直到现在,一个月也只回家一二次。

  “如果命令下来,今年生日以后,我就退休了。”

  “那你有没有想过生日怎么过呢?”

  “还是在车站过,这些保安跟了我这么久,我得好好请他们聚一聚。”说到这儿,老应笑着招呼我们:“有空过来,不上班的话,我一定请你们喝杯酒。”

  大家都笑了。

  采访后记

  大年初一,D680次列车由杭州开往上海。老应说过当天他上班。18:47,记者拨通了老应的手机——电话通了,但没人讲话,等一阵风驰电掣的轰响过后,传来老应的声音:“刚才接动车680,不能听电话。”

  “老应,给您拜年!我乘动车刚过王店……。”

  “我就在站台啊!动车是不是很快,一眨眼就过去了?!也祝你新年一切都好……”

  窗外夜色漆黑。可记者的脑海里却有一幅清晰的画面——满头白发的铁警应新法,在这个冬夜清冷的王店小站——立正,接车……

  来自铁路部门的统计,目前浙江境内的铁路线上,有数十个这样早已没有旅客上下的小站。但就在这现代化铁路的沿线,就在飞速行驶的动车组身边,每一个小站警务室,每一位铁警,时时刻刻用心保障着这份高速、通畅和平安。

  这种责任与付出,何等重大。

  本报通讯员 江晖

  浙江交通之声记者 阿文

  本报记者 柏建斌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7 白发铁警守王店 2008-2-19 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25;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21;6D30079F87CA8E18482573F3004E652F[A1-柏建斌≈B1-潘浩];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27;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28;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29;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22;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07;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04;钱江晚报a00072008-02-19000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