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7版:科教·生命新闻
3  4  
PDF 版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打工妹
· ■新闻链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打工妹
■小玉含泪决定把儿子抚养成人
■读者朋友请你说说“打工妹失身故事”

  本报讯 未婚生子的22岁打工妹小玉把儿子扔进垃圾箱,现在母子怎样了?父亲出现了吗?大家能做点什么帮帮他们?两天来,本报连续报道《7斤重儿子被扔进垃圾箱》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昨日,带着读者的关爱,记者又一次赶赴省立同德医院,探望小玉母子。

  热心阿姨送来鲫鱼汤

  “热心人一拨一拨地来,上午我们的护士台都堆满了婴儿用品!”省立同德医院护师钱援芳告诉记者,关心小玉母子的杭州市民很多。

  刚进病房,记者就闻到了一股清淡的鱼香。“这是一位阿姨早上亲自做的鲫鱼汤,趁热送到病房的。”那个阿姨很热心,帮孩子换尿片,还劝小玉:“既然已经把孩子生下来了,就要好好把他抚养长大,毕竟是你的亲骨肉啊!”阿姨对小玉一再嘱咐,就像心疼自己的女儿。

  “我给他取名字‘安’,希望他平安、安全。”小玉看着刚刚出生3天的儿子,宝宝睡在小床上,睡得很香。

  床边还有一位年轻妈妈,她带来了自己女儿以前的小衣服。“孩子长得快,没穿过几次,都蛮新的,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先替宝宝收着吧。”一边说着一边给宝宝掖被角,眼里满是母亲的爱意。她说,她也住在城西益乐小区,算得上是邻居。她还告诉了小玉自家的门牌号。“有事的话就来找我,千万别客气!”“宝宝很乖的,非常聪明,眼睛大大的转来转去。”一位曾经和小玉一同打工的姐妹,看到新闻后马上赶到医院来看望这对母子。“我请了一个月的假,她有难我不能不帮,你说是吧?”再朴素不过的话语,包含了怎样的情谊啊!

  我想把他抚养成人

  小玉看上去精神好多了,不哭了,情绪比较平静。她按照护士说的,每隔2小时给儿子喂奶粉、换尿片,因为产后胎盘滞留体内,昨天感染发烧,医生也不知道小玉生产的时候流了多少血。

  “你男友来过了吗?”记者问。

  小玉不语。

  “你为什么不和父母联系?”

  “我老家在永嘉,母亲已经去世了,父亲是养父,家里经济很困难,我不想再和家里联系了。”

  事后,小玉对钱护师说:“我现在和男友失去联系了。如果他还在浙江打工的话,肯定会看到报纸前来相认的,说不定他回重庆老家了。”

  “那你出院了怎么抚养孩子呢?”

  “出院后我想从老家请一个阿姨帮我照顾孩子,我想把他抚养成人!”

  但是我从小玉游离的目光里看不出她说这话有多少底气在,毕竟她自己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经济上),今后母子俩的路并不平坦,世事难料。

  呼吁建议未婚打工妹

  社会援助体系

  站在弥漫着爱心的病房,记者的心情却很沉重,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打工妹?

  从医30年的钱护师告诉记者,像小玉这样未婚生子的打工妹,同德医院去年碰到过100多个:

  “从农村到陌生城市,一个女孩子漂泊在外,本来就不容易,特别容易感到孤独,特别容易受骗,有时一碗方便面、一句温暖的话就会献身。这些未婚生子的打工妹,不是水性杨花的人,为人还特别老实,像小玉年纪轻轻,要带个孩子找工作养活自己,没有人帮日子肯定很苦。”

  浙江省委党校曹文彪教授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公民,但打工妹生存状态非常差,对于如何保护自身更是一无所知,社会对他们仅有一点同情心是不够的,这次好心人帮了小玉一把,下次还会有翠花把孩子生在厕所里!每年有多少遗弃的婴儿?!他呼吁建立未婚打工妹社会援助体系,从生存上、法律上保障未婚打工妹的基本权利。否则,留给这些姐妹的,只能是无尽的泪水,是帮不胜帮的弃婴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    

  本报通讯员 楼建丽

  本报实习生 陈翔 本报记者 王蕊/文

  本报通讯员 尹炳炎/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生命新闻 C0007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打工妹 2008-2-22 EB7718F12BC0F9FA482573F600374646[A1-张谷风≈B1-张谷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