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挈妇将雏把家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避灾所共度21天,昨日,建德弥陀山村村民——
挈妇将雏把家还
■本报记者 陈进红 蒋梦桦 文/摄
  建德大同镇弥陀山村61位因雪灾而断水断电的村民,在山下村中心小学的避灾所里,度过了21天亲如一家的生活。由此也成为全省转移避灾人数最多的一个村。

  昨天,元宵节,在该小学正式开学的前一天,村民们毅然离开了替他们遮风挡雪的避灾所,回到了海拔783米的山村。而村里,电前两天才通上,很多水管依然结着冰放不出水来,几乎每一间屋子里的被褥,都因为屋顶融雪渗漏能拧出水来,根本无法盖上保暖……但村民们说,再苦,也不能耽误了孩子读书。

  元宵节我们回家过

  71岁的骆娣娣先整了整自己的两个小辫,又低头帮4岁的孙子小强整了整衣服,然后抱着心爱的孙子,来到大门口“建德市大同镇江头避灾所”这块牌子的下面,说:“21天了,来,请省里来的记者帮我们照张相留个纪念”。

  另一位71岁的村妇熊林英与小孙女苗霞选择的背景则是住了21天的校舍,理由是将来苗霞来这里读书时,可以再拿出来看看。

  揿完快门,记者低头看了看时间:2008年2月21日10:30。在此前的21天里,熊林英带着苗霞,骆娣娣带着小强,还有其他57位村民,这个临时大家庭在设置在村中心小学的避灾所,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也躲过了21天没水没电的日子。而再过一个小时,他们将在这个避灾所里吃最后一顿中饭,然后,就要拿起已经收拾好的小小的行李,启程回到自己在山上的家。虽然,他们都知道,山道上还有积雪,家里的房顶还在漏水,屋里头的被褥没有一条是干的……

  村里预备好了干棉被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个临时的大家庭正在准备最后一天的饭菜。他们要赶在明天学校开学之前,把校舍让给上学的孩子们,他们要赶在正月最后一天,在家中过元宵。

  这边,村民们在收拾着简单不能再简单的行李。那边,村支书刘永荣和村主任张水清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在打,焦急地商量着什么。开饭前,他们把所有的棉被整理好,清点了一下,刘永荣对张水清说:“就这样,把棉被发给大家,起码晚上睡觉还有个暖和干净的被子盖。”

  原来,面对村民们的难题,刘永荣忙着跟上面领导汇报,把学校还给上学的孩子,但不能不管回家还有困难的村民。

  避灾所最后一顿饭

  开饭了,排骨油豆腐、虎皮鸡爪、白菜炒肉、走油肉、香菇青菜、豆干炖肉、烧鸡、红烧鱼,九个菜,九九归一,给回家讨个彩头。村主任张水清举起了盛满酒的碗,“我替明天来上学的孩子谢谢大家,大家干了这一杯,上到山上,晒被子修房子,有困难说话。”

  回家,路虽然还是泥泞难走,但扁担已经挑在了肩:一头是换洗的衣服,一头是鼓囊囊的棉被。就在饭后,村民们领棉被的时候,村里的壮劳力说,明年通往山上的机耕路要修,我们都来帮忙。妇女们说,我们来烧水做饭。这次政府帮了我们,明年我们也该出点力。

  走出这个居住了21天的避灾所,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村民说这是图个吉利。上山的路上,村民们议论着,谁家门口的太阳光最好,明天去晒被子;明天派谁去找小工来修房子;怎么把损坏的竹林重建;还有听镇上的干部说,明年要把村子下山移民,彻底解决困难,这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视点 A0002 挈妇将雏把家还 ■本报记者 陈进红 蒋梦桦 文/摄 2008-2-22 钱江晚报a00022008-02-2200010;48257178002CE173482573F6004D2A9E[B1-逯海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