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我推荐,这些事代表了思想解放!
· 文说·袜子
织出大名堂
· 图说·一个股民的思想解放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说·袜子
织出大名堂

  大唐现在是全国最大的袜子贸易中心,据说全世界35%的袜子都来自位于诸暨的这个镇。

  诸暨市草塔镇下三房村的村民赵汝洋,是村里第一拨办织袜厂的。那时候,农村里都是靠农业为生,不像现在的浙江农村,真正到田里去种地的没多少人家了。

  赵汝洋刚开始搞织袜是在1982年。当时的行情是,农民劳动一天只有9毛钱的收入,辛辛苦苦干一年,刨去吃的用的,手里攒不下几个活钱。赵汝洋觉得太没前途了,总琢磨着做点什么赚钱的事。

  正好,赵汝洋有两个叔叔是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的技术工人,他们跟他说,织袜子蛮赚钱的,因为当时的袜厂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个人做这个生意的很少,竞争不激烈。于是,赵汝洋听从了叔叔的建议,专程赶到上海去学习织袜技术。

  学成回来后,赵汝洋决定自己买一台织袜机做袜子。可是当时一台手摇织袜机最起码要5000多元,贵一点的要7000多元,这对于一天只挣9毛钱的赵汝洋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赵汝洋翻来覆去地想,觉得这笔投资应该是赚得回来的,于是决定借钱买机器。当时大家手里的存款都不多,赵汝洋几乎把亲戚朋友都找遍了,你借几十块钱,他掏几百元钱,就这么着,凑钱买了第一台织袜机。

  机器买来了,袜子也织出来了,但是怎么把袜子顺利地卖出去,还经历了一番波折。上世纪80年代初,个体经营还是一件比较稀罕的事,很多人观念还没转过来,觉得个人是不能自由卖东西的。赵汝洋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把袜子拿到市场里去卖,经常会被管理人员赶,不让他摆摊。

  没办法,赵汝洋只好在晚上12点到凌晨2点,拿到距离他们村三四公里外的大唐市场门口去摆摊,这时候管理员都下班了,没人来赶,市场门口聚集了很多像他一样摆小摊的人,慢慢地这里形成了一个自发的贸易市场,现在的大唐袜业这么出名,最开始就是赵汝洋等一拨人摆小摊这么摆出来的。

  尽管投资巨大,但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一年时间,赵汝洋就把本金挣回来了。村里人看了都很惊讶,谁也没想到,这么织织袜子,居然比到地里干活能多赚那么多钱。于是,村民们纷纷拜赵汝洋为师,跟着他学织袜技术。到了1990年,村里的织袜机已经达到几千台了。

  现在的下三房村,几乎家家都以织袜为业,而织袜机也早就从早期的手摇机升级换代成了现在的电脑机。

  本报记者  张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D0003 文说·袜子
织出大名堂
2008-2-26 48257178002CE173482573E100397E35[A1-张瑜≈B1-宋宾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