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那几人是恐怖分子!”
· 西溪梅香 醉倒有情人
· 新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市“十佳外来务工幸福家庭”、“优秀外来务工幸福家庭”昨出炉,本报记者为你讲述——
新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本报通讯员 汪永春 何丽娜 包宏武 本报记者 孙连兴
  昨天,记者从杭州市民政局获悉,杭州市“十佳外来务工幸福家庭”和45户“优秀外来务工幸福家庭”新鲜出炉,这些新杭州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幸福。“十佳外来务工幸福家庭”和“优秀外来务工幸福家庭”评选活动,从去年5月开始启动,经户主所在单位、社区、街道(乡镇)推荐,杭州市民政局和市慈善总会等单位组织评审,从全市55户送评的外来务工家庭中评选出来。今天,我们选择四户家庭的故事,来品味一下他们的幸福生活。

  包成林一家:

  工作稳定+夫妻恩爱+孩子懂事=幸福

  昨天傍晚,在杭州小和路138号的一间出租房里,不时传出掌声欢笑声。出租房里的主人叫包成林,他正在为家人表演变钱魔术。

  他们家刚刚被杭州市评为“外来务工幸福家庭”。记者探访这户家庭时,他们正在进行“家庭娱乐活动”。

  包成林刚刚拿到工资,虽然钱不多,但当包成林变戏法似地交到老婆夏素林手里时,老婆孩子快乐得像过年似的。

  “我们一家4个人,现在,有3个人在杭州打工,最小的女儿也已在杭州上职高,虽然钱不多,但我们觉得很幸福!”包成林说,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家庭会被评为“外来务工幸福家庭”,但的确他们一家在杭州生活得很快乐。

  包成林的老家在江苏泗阳,来杭州务工已有8年了。现在,他在施家花园野风物业管理处做一名水电工,老婆夏素林在杭州江南建筑设计院做后勤,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开始工作,另一个还在读书。

  1999年,只有初中学历的包成林来到杭州时,凭借自己会水电装修的手艺,来到野风物业管理处做了一名水电工。回想当初在杭州务工的事,包成林有许多要说的话。他说,毕竟自己是外地人,能融入这个第二故乡,开始也不容易。

  在施家花园小区8年里,包成林非常敬业,谁家的马桶坏了,工具不能疏通,他会用手去掏;谁家水管破裂了,休息的他,会赶回来帮忙修复……正是因为他的勤劳,这个外乡人很快被施家花园小区的居民接受,而且还被大家尊称为“包师傅”。

  有稳定的工作、夫妻恩爱、孩子懂事,包成林说,这就是幸福!而给了他们一家幸福的源泉,就是杭州和谐的生活环境。所以,现在他们一家闲暇时,总会在一起举办一场家庭联欢会。

  田运鹏一家:

  在杭州交了许多“亲戚”

  来自湖北省宣恩县沙道镇的田运鹏,1995年来到运河镇五杭社区工作。从每天只有3元工钱的泥工,变成现在的小包工头,13年下来,他深深体会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易。所以,只要是在他能力范围内的,不管哪位外来务工人员有了难处,他都主动帮着解决。

  老乡到余杭找工作,第一个落脚点总是在他这里,他帮着找工厂,租房子,就像对待亲人一样。

  “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了难处就伸把手。”他朴实地说。

  去年,有一位叫老陈的外来打工者来到他的工地上,原本懒散惯了的他,根本无心干活,总是做一天就要休息好几天。田运鹏得知后,不仅没有辞退他,而且还经常去找他聊天,开导他。最后,还出资帮他办起了养鸭场。从租地,买小鸭,买饲料,全都是田运鹏一手操办,每月还给他生活费。这一切让老陈十分感动,他重新鼓起创业的勇气,每天起早贪黑打理养鸭厂,慢慢让养鸭场走上了轨道。

  “出门在外,大家都不容易,想家也是人之常情。”他对外来务工人员内心的感触比谁都了解。为了让那些不能回家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过上一个温暖的年,每年春节,他都会组织乡亲们舞狮子,划龙船,走家串户,以家乡的习俗给老乡拜年,让大家在千里外的异乡也有了家的感觉。

  杜付合一家:

  便民服务送春风

  这是萧山一个普普通通的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家庭,男主人杜付合忠厚老实,妻子杨新勤劳能干,乖巧的女儿、儿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教育下健康成长。他们在百尺溇社区居民楼集中的地段开了一家便民服务站,渐渐在萧山扎下了根。

  他们是河南人,1993年到萧山后,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也算是一个新萧山人了。

  “刚来小区的时候,我先是为小区内的居民灌煤气,后来,逐渐学了一些手艺,这家的水管破了,那家的小电器坏了,都会找我。一来二去,大家对我就熟识了。”杜师傅说。

  “邻居们都很关心我家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喜事,他们会比我自己还高兴。好比2006年的时候,我在老家县城买了一套房子,没几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纷纷跑来祝贺。”

  在萧山生活久了,他们对城厢镇更是有了一种归属感,他的爱人自豪地对记者说:“走来走去,还是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好,就是新区有物业的地方,也没有我们这里干净,邻里关系也没有我们这里好!”

  为了服务好居民,老杜定下了诚信‘三’原则,就是为居民着想,为居民分忧,为居民提供便利。

  “我们所在社区,老年人特别多,无论哪家有事,我们家里只要谁有空,谁就尽快赶过去。所以,他们都把我们当做一家人,有什么好吃的,总忘不了送些给我们。”老杜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他们觉得,付出的越多,得到的那份亲情就越浓、越真实,那份爱、那份信任、那份情,是他们一家人终身享用不尽的。

  沈梦桃一家:

  社区给她“自己人”的感觉

  家住滨江区西兴街道西陵社区的沈梦桃一家,最近是喜事连连,幸福得笑开了花。

  她是湖南洪江人,20岁就学了裁缝,一直在老家开家加工小店,勉强维持生活。

  “1997年的时候,我听说滨江这边正在开发,于是,我就跟朋友一起过来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住在西陵社区了。”

  开始,虽然只是在一家服装厂打工,但看着自己的生活一天天稳定下来,她就把老公和儿子也接到了杭州,打算夫妻俩共同创业,为儿子创建一个幸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终于,2006年国庆节那天,他们如愿以偿,在小区内开出了一家干洗店。

  “去年开始,生意越来越好了。”沈梦桃笑着说。

  生意兴隆让她觉得幸福,然而,更让她觉得幸福的,还是社区的工作人员时时刻刻都给她一种亲近的感觉;楼道里的邻居也总是做一些让她觉得暖心的事情。

  “社区的每个工作人员,我都觉得非常亲近,尤其是负责计生的凌云琴,特别让我感动。”她想了想说。

  “每年,社区都会有两次免费的孕检,开始,我还以为只有本地人才可以享受,也就没去,没想到,她却主动找上门来,通知我去做检查,当时,真的是又意外又温馨。”她的声音有些激动。

  “虽然这样的事情在人家眼里只是件小事,但是,我却有一种融入了这个社区的感觉,生活特别自在。现在生意好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我们打算一直在杭州生活下去,让儿子在美丽的天堂幸福成长。”她动情地说。

  杭州市十佳外来务工幸福家庭名单

  王振邦家庭(中国香港)     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

  包成林家庭(江苏泗阳)     下城区朝晖街道施家花园社区

  崔前兵家庭(安徽铜陵)     江干区丁桥镇大塘社区

  张润平家庭(吉林和龙)     拱墅区半山镇杭玻阔板桥社区

  徐传飞家庭(浙江衢州)     西湖区北山街道金祝社区

  沈梦桃家庭(湖南洪江)     滨江区西兴街道西陵社区

  毛巨涛家庭(浙江江山)     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三台山社区

  郑成安家庭(浙江开化)     经济开发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

  杜付合家庭(河南淮滨)     萧山区城厢街道百尺溇社区

  田运鹏家庭(湖北宣恩)     余杭区运河镇五杭社区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7 新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本报通讯员 汪永春 何丽娜 包宏武 本报记者 孙连兴 2008-2-26 钱江晚报a00072008-02-2600018;48257178002CE173482573FA003D4588[A1-孙连兴≈B1-张云];钱江晚报a00072008-02-26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