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图书
3  4  
PDF 版
· “粉丝”阅读搅热图书市场
· 《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
· 罗伯·格里耶,被译成中文最多的法国作家去了
· 《合肥四姊妹》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 张贤亮新书,给文人新思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罗伯·格里耶,被译成中文最多的法国作家去了
■康慨
  阿兰·罗伯·格里耶2月18日去世后,法国媒体大多只刊出了例行公事的讣闻,虽然有《世界报》在头版做了标题,但整体上报道的密度和深度甚至不及中国报章,平静得令人意外。当年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似乎只在此时,才被罕有地回望。遥想阿兰当年,雄姿英发,谈笑间,巴尔扎克灰飞烟灭。

  纪念似乎也仅止于此,更不寻常之处,是几乎无人提及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伤情小说》。此书图文并茂,通篇讲的是作者一个接一个的性虐幻想,有些内容,可与恋童癖划上等号。在法国,成人杂志可不必密封销售,但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反倒要封塑包装。书页亦未裁开,读者需持刀阅读。不仅如此,出版商还要印上醒目的警告语,称“这本成人童话乃幻想小说,可能包含敏感内容,引致不快”云云,但随后又自我辩解道:此乃作者以“最为严谨的现实主义”写成。此书出版后,几乎找不到一篇正经的专业书评,也没人投诉罗伯·格里耶,要求文化警察予以查封——尽管他本人可能希望这样做。不过,他以前确有作品在法国被禁的前科,时为1977年,罗伯·格里耶一本小说,因含有多张事涉幼女的挑逗性照片,而遭到查禁。

  1953年,罗伯·格里耶的成名作《橡皮》隆重登场,令人瞠目结舌。这是一部以往人们从未见过的推理小说,它置人物于不顾,极度回避传统的心理描写,却对物有着精准的描摹,而且足以令读者的意识随着破碎的描写、不断变幻的视角、飘浮不定的人物、毫无确定感和连续性的情节而分崩离析。

  罗伯·格里耶偏爱通俗小说类型,常常采用推理或悬疑小说的包装,同时大量涉及色情和暴力场面,但他自辩此乃出于“戏仿”精神。到了1970年代,批评者们发现,罗伯·格里耶书中的色情味道愈发高昂。而他做导演时,所拍影片虽然语言新颖,但也多半少不了色情和暴力的场面。

  1922年8月18日,阿兰·罗伯·格里耶生于法国西北部布列斯特一个工程师家庭。二战期间进了德国坦克厂做钳工,战后到巴黎上学,学农科,毕业后以农艺师的身份,到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克岛找了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主抓香蕉种植。写小说写出名堂,并把巴黎文学圈搞得狼烟四起之后,罗伯·格里耶成了子夜出版社的文学顾问,这才告别了果园菜地。新小说运动逐渐势微,后来他本人也挂职西去,离开巴黎,部分恢复了农艺师的本行,在诺曼底找了个园子,种仙人掌,每有记者来访,他必执著地带客人四下参观。

  他的内心却并不安分。新小说的光辉已是昨夜星辰,甚至在大学的课堂上,他们当年那一帮干将——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克洛德·西蒙和米歇尔·布托尔的地位,也已被福柯、德里达和拉康所取代。他的书卖得越来越不好,也许只有中国是个例外。

  在一次接受法国《读书》杂志的采访时,他说:“外国对我的书感兴趣,就像对波尔多葡萄酒、干酪和香水等其他特别尖端的法国产品一样。比如中国人,他们认为自己很善于把它们做成畅销书,而且比法国人做得更好。这就是我在健在的法国作家当中,被译成中文作品最多的原因。”

  但是,只在中国畅销,并不能给他带来金钱。他曾经感叹,当初要是一心搞农业,肯定比现在过得富裕,但话说回来,只要不下馆子,他怎么都能活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图书 D0005 罗伯·格里耶,被译成中文最多的法国作家去了 ■康慨 2008-2-29 48257178002CE173482573FD001DB5D1[B1-文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