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科教·校园
3  4  
PDF 版
· 寻找杭城校园里的京剧身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寻找杭城校园里的京剧身影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沈蒙和 沈伟红 本报实习生 张丽红/文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沈蒙和/摄
  杭州确定12所学校试点

  本报讯 一个月前,恐怕谁都料想不到“京剧”会因为“进校园”而再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昨天上午,记者采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时,他一再强调:“京剧进校园”是教育部安排的一次很正常的校园活动。而目前,社会各界激烈地讨论,似乎让此事有点“过热”。

  但无论如何,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已经向校园迈出了第一步。记者获悉,杭州市刚刚确定了12所试点学校,并将名单上报有关部门。据悉,这些学校都是主动请缨,因此原本10所学校的预想满足不了需要,就再申请了2个增补名额。这12所学校分别是杭州的崇文实验学校、惠兴中学、长寿桥小学、凤起中学、十五中教育集团、古荡一小、景华小学、天杭实验学校、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行知中学,萧山区闻堰镇小学、闻堰镇中学。

  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京剧教学都是从零开始,而事实上,在杭州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当中并不乏“京剧特区”——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原小河小学)的老师们就已经给学生上了18年京剧课,摸索出不少京剧教学方法。

  杭州有所普通小学

  京剧进课堂已18年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12所试点学校之一的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五年级某班教室,记者就看到黑板上面写着红黄蓝绿四个队,一旁的电视机正在放学生自己拍的DV“京剧名人大剧场——走进活武松”。DV刚放到盖叫天故居的大厅,语文老师方丽米就按了暂停键,问道:“大厅中有一副对联,现在我把对联拆成六个词语,请同学们重新‘组装’,看哪个队‘组装’得又快又正确。”京剧课俨然成了一场智力竞猜。

  没有唱腔,没有念白

  教唱京剧,只是京剧教学的一小部分

  “是盖代英名十字坡。”“不,我说是英名盖代十字坡!”题目一出,黄队的两个学生就争论了起来,旁边几个队的同学也开始商量,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一分钟后,几个学生走上讲台开始“组装”,成品五花八门:红队的对联是“英名杰作十字坡,惊天杰作三叉口”,黄队的是“英名盖代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不对不对,排错了……”上面几个同学在排序,下面还有几个指挥的,红队一个学生更是可爱,看着上面的老是排不好干脆自己上去动手。

  “应该是英名盖代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方老师公布答案,“京剧名人盖叫天原名张英杰,而上下联的第一个字正好暗含了他的名字。”

  原来这就是小学生的京剧课,没有唱腔,没有念白,上课的还是语文老师,不过京剧知识可没少学。

  从1990年“浙江省少儿京剧艺术实验班”挂牌,到2003年5月京剧教材的编制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在这个已有18年京剧教学历史的“京剧特区”里,音乐、美术、语文等各学科的老师都会站上京剧课的讲台。“我们将京剧这一元素渗透到了音乐、美术、语文等各门学科里。例如,语文课上京剧念白赏析,美术课教授脸谱艺术……毕竟我们不是在培养京剧演员,教唱京剧现在只是我校京剧教学的一小部分。”该校常务副校长张祖庆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京剧能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不是只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哼唱京剧选段。”

  从京剧刺绣到京剧比萨

  这里的课堂因京剧而与众不同

  京剧欣赏与认识、京剧表演、脸谱艺术、京剧刺绣……翻开该校的课程表,直看得记者眼花缭乱。除了外聘教师每周五下午教授京剧实验班的孩子表演京剧,该校学生还可以选修京剧刺绣等与京剧有关的多门课程,而京剧欣赏与认识等内容则安排在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成了特定年级每周一次的必修课。如此一来,“京剧特区”里的音乐、美术等课便常常与众不同。

  “咦?这个比萨好特别!”在瞬间猜物的游戏中,该校美术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京猴比萨。“京猴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听着老师娓娓道来,看着手中的比萨材料,学生们早已跃跃欲试。于是,一个个创意小厨师应运而生,他们自己动手给这些“面饼”加菜加料,各式各样的京猴比萨很快诞生了。望着自己做的比萨,学生们不仅认识了一张张京猴脸谱,还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喜悦。

  京剧还是越剧只是种形式

  师资和文化差异是教学瓶颈

  “京剧特区”让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在发掘京剧的乐趣,可它18年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京剧方面的专业人才。”张祖庆向记者坦言,“京剧的相关文化课,普通老师依照我们自制的校本教材都能胜任,可唱京剧演京剧就非专业人士来教不可了。以前实验班请的外聘教师是几位国家一级演员,可毕竟年岁不饶人,几位老前辈教了那么多年也有点力不从心了。”因此,该校除了引进新的专业老师,培训在职老师,还打算向社区里的热心票友们伸出橄榄枝,争取外援。

  与此同时,南北文化差异也一度是影响该校京剧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南方学京剧让很多家长不理解,也提出过异议;如果学越剧,可能支持的家长会多一点。而我们能坚持到今天,主要还是因为京剧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在全校普及,并没有影响其他文化课的正常教学,才逐渐被家长所接受。”该校老师感慨道,“其实无论是京剧还是越剧只是一种形式,初衷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清晨,当小朋友们陆陆续续走进杭州大成实验幼儿园,迎接他们的是一段京韵十足的晨练音乐,还有走廊上那满墙各种材质做成的脸谱。在这个尝试京剧教学已经10年的幼儿园里,果然处处都是京剧的味道。

  从进入幼儿园托班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开始接受京剧艺术的熏陶,听听看看,说说唱唱,连做操都在练京剧动作。

  现在,小班的孩子学说京白;中班的孩子会舞旗、骑马;大班幼儿会的就更多了,如下腰、劈叉、耍棍花、拉山膀等动作,都做得颇有功力。

  幼儿园专门有间教室被布置成了《戏迷乐园》,小朋友可以到舞台上,或唱或跳表演自己学过的京剧段子,也可以到兵器坊中动手制作金箍棒、大刀、彩旗,还能在茶馆里吃点心、听京剧。

  “这几年的教学下来,让孩子们学会几个唱段倒是其次,更让我们老师和家长高兴的是,通过京剧表演,他们不但胆子大了,还学会了相互合作。”该幼儿园老师王小慧乐呵呵地说。

  少儿京剧社10岁了

  “今日痛饮庆功酒……”下午4点,记者刚走上杭州长寿桥小学凤起校区五楼,《智取威虎山》中那熟悉的唱腔就传入了耳中。顺着声音找去,原来是该校“少儿京剧社”的小社员们正在上课。

  只见四个小学生正唱得起劲,姿势、腔调、眼神都是有板有眼,俨然几个“小杨子荣”;周围十几个伴舞的小姑娘也跳得像模像样,让人不禁对她们刮目相看。“我们这个‘少儿京剧社’已有10年历史了,每周都安排两三次练习。每年9月我们都会在新生中挑选京剧的好苗子,上回还有一位家长因为想让孩子学京剧,非要来我们学校报名入学。”负责老师周莉莉告诉记者。

  几个“小杨子荣”中个子最高的一个叫朱斌,今年五年级,从上二年级就开始学京剧了。他告诉记者:“我们一家三代都是京剧票友,我爷爷、爸爸还有我都喜欢唱京剧。”朱斌老家在临安,每次回去都要跟爷爷“切磋切磋”,平时在家跟爸爸也常唱两嗓子。“现在我会唱的可比爸爸要多多了!”他炫耀道。

  “教了那么多年京剧,我知道京剧要唱得好确实很难,但是这与京剧能否普及完全是两回事。”在周莉莉看来,京剧进校园的难度并不如人们预想中高,“今天上午我尝试给一个班上了堂京剧课,结果中午就看到一个小男孩抱着书从那间教室里冲出来,嘴里哼唱的就是我早上教得那两句。普及就这么简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校园 D0014 寻找杭城校园里的京剧身影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沈蒙和 沈伟红 本报实习生 张丽红/文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沈蒙和/摄 2008-3-5 钱江晚报d00142008-03-0500021;钱江晚报d00142008-03-0500025;48257178002CE173482574020026492B[A1-张谷风≈B1-张谷风];钱江晚报d00142008-03-0500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