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1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七旬老人办了11支乐队
· 为图方便驶上硬路肩
追尾失火轿车成废铁
· 300岁廊桥 开始整容
· 春雾迷漫 多条高速封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吹拉弹唱样样能 情牵民乐50年
七旬老人办了11支乐队
  ■本报通讯员

  童裳胜 刘威

  本报记者 薛建国

  

  站在临安昌化家门口的小溪前,凝望巍巍南屏山,何育民的思绪好像和着音乐的节拍在飞扬。五十年了,他每到一个地方,就竭力点燃一方民乐之火。至今,经他手创办的民乐队已达11支。

  打蛇剥皮

  自制第一把二胡

  今年70出头的何育民,出生在广东兴宁县的一个小山村。11岁那年,一次放学回家途中,他被一家中药铺里飘出来的美妙声音所吸引,走进一看,原来是几个老中医在演奏广东音乐。那怡然自得的超然情趣让倚着门框的小育民陶醉了,回家已是伸手不见五指。

  从那时起,何育民开始盼着自己有一把二胡,有一支笛子,让自己也拥有那美妙的乐声。但因家境贫寒,父母没钱供他购买乐器,他便邀上小伙伴上山砍竹子做琴弓和笛子,砍硬木做琴杆,还冒险到深山打蛇剥皮做琴筒……终于,他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虽然简单粗糙,但能拉出好听的声音。如今,在老人家里,这种自己手工制作的二胡还有很多。

  经过两年的刻苦自学,小育民基本上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弹秦琴,成了左邻右舍眼里“聪明的小乐手”。

  带班之道

  用琴声团结调皮大王

  1956年,何育民考进了建德师范学校,入学不久,班主任钱大同发现他是个音乐人才,于是安排他当班级文娱委员。何育民不但教唱歌曲而且还教乐理,并鼓励每位同学学会演奏一种乐器。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平生第一支民乐队——火炬国乐队。

  毕业以后,何育民被分配到桐庐城关小学任教,担任班主任。初来乍到,没有班级管理经验的他经常遭到调皮学生的捉弄。

  在一次家访中,当他得知一位班干部想学吹笛子时,不由心中一喜“机会来了”。何育民抽空教他吹笛,在班内组织笛子兴趣小组,还在班里成立合唱队,通过音乐将这群小捣蛋鬼全部拉拢到了自己身边。很快,班干部听从指挥了,班风也好转了,年底乱班一跃成为先进班,何育民也被评为“先进班主任”。

  在桐庐工作3年间,领导安排何育民先后作过8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他的带班经验是:用音乐去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用琴声、歌声去团结同学。

  桃李芬芳

  爱乐的孩子越来越多

  1972年1月,何育民被调至昌化中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一到学校就开始大量制作乐器,成立昌中民乐队。到1976年,乐队颇具规模,人数多达46人。

  何育民不但给学校赢得了荣誉,还为社会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为昌化地区各乡镇培养了多名文艺骨干,为临安越剧团输送了4名演奏员。

  1978年秋,因恢复高考,昌中缺少地理教师,何育民应学校需要改行从教地理。1995年,高中恢复音乐课,他重新走上音乐讲台,第一堂课就号召学生“摘掉音盲帽子上大学”,激起了学生学习简谱知识的热情。他在课堂上介绍并演奏了扬琴、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一曲《二泉映月》,更使不少学生产生学民乐的兴趣。之后,他不顾年迈体衰毅然重办昌中民乐队。

  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修复自制乐器,把自己的房间当作队员的练习场地。经两年的艰苦培训,奇迹出现了:乐队参赛屡屡获奖,11位民乐骨干没有因学民乐影响学业,全部考进大学,6名上了重点。

  放飞梦想

  70岁有了第11支乐队

  1996年何育民从昌化中学退休。身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浙江省音协二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的他,不甘心在家里“享清福”,决心继续实现梦想——在昌化地区普及民乐。

  1997年春,他带着一批经过修复的二胡等自制的乐器,捐赠5000多元购买的3台扬琴到昌化镇小开展民乐培训,开始了创办天目艺校的艰苦历程。2000年,学员人数增至100多人。

  2006年10月23日,是何育民70周岁生日,这一天他又产生一个新的打算——到龙岗小学去普及民乐活动,他一个月内7次奔赴龙岗,在龙岗小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他一生中第11支民乐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11 七旬老人办了11支乐队 2008-3-10 钱江晚报a00112008-03-1000017;48257178002CE17348257407001876C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