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3版:科教·发现新闻
3  4  
PDF 版
· 养猫可降低
心血管病发病率
· 实验室里忙“插秧”
· 古人类不只一次
走出非洲
· 太阳系外行星首次发现有机分子
· 一路感受气温回“暖”
· 螃蟹机器人
变革水下勘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实验室里忙“插秧”
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一群人走
  课题名片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水稻种植尤其是插秧,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手工作业,限制了水稻的大规模生产。而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高速插秧机的机构创新、机理研究和产品研制”项目,则成功解决了我国农机装备的燃眉之急。

  这种高速插秧机可以在稻田上快速行走和快速插秧,适合我国南北方水稻产区小田块和丘陵地区插秧作业。它诞生在浙江理工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除了“老爸”教授赵匀教授,还有一支主要由80后小字辈组成的科研团队充当它的“保姆”,对它改进设计。

  

  当孙良与赵雄从电脑后面探出青春洋溢的面庞,记者一时无法将这两个地道的80后与“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联系起来。“其实,赵匀教授才是高速插秧机的主创人,我俩和隔壁办公室的那些80后都是研究后期才加入的,都是第一次做那么大的课题。”孙良一边说,一边兴致勃勃地带记者走进了80后“插秧”的地方。

  重装插秧机结果多出了零件

  刚推开实验室的门,一股浓浓的机油味就扑面而来,只见几台大大小小的插秧机挤满了整个房间,记者赶紧屏住了呼吸,一旁的孙良和赵雄却都不以为意,清描淡写地说:“我们搞机械的离不开机器,经常泡在这里拆拆装装,都习惯了。”眼看二人已颇有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风范,实在难以想象初来乍到的他们也曾闹出过不少笑话。

  虽然在研制插秧机的前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刚加入研究团队的孙良参照插秧机某个零件画出的第一张图纸,却让前辈连连摇头:“小孙,你的设计图大概只有自己能看明白,那么多地方尺寸不全,别人根本没法加工。”

  不过在前辈的指点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孙良他们很快就把图画溜了,一群80后开始成天猫在实验室里拆装机器,以便了解插秧机的构造做研究。对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来说,拆开一整台插秧机并不是什么难事,可等他们重新把零件装回去,并自以为大功告成时,有人突然惊呼:“咦?地上怎么还有几个零件。”

  怀念18个人拆机器的夏天

  好在笑话不是白闹的,终于有一天,孙良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高速插秧机在稻田里行驶。“一台拥有6个分插机构的高速插秧机,平均每分钟可以插秧2400次,替农民省了好多事呢。”从小看父辈们在田里辛勤劳作的孙良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让赵雄念念不忘的却是18个80后在实验室里拆机器的那个夏天。“赵老师一声令下,我们这些年轻人就齐心协力干了起来,特别有激情,一点儿都不觉得辛苦。”赵雄乐呵呵地回忆,“我上回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一群人走。我认为这句话对初出茅庐搞研究的80后尤其有意义,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方法和新技术,还要学习团队精神。”    

  本报记者 沈蒙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发现新闻 D0013 实验室里忙“插秧” 2008-3-21 钱江晚报d00132008-03-21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