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到目前为止,主动来和我们联系的企业,一家都没有。”昨天,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团长严圣民有些沮丧地对记者说。
上周三,本报报道了浙歌合唱团7月份要去参加第26届西班牙国际合唱比赛,因为缺乏经费,打算拍卖冠名权的消息。时间过去一个多星期了,但反馈回来的消息却不让人乐观。除了一家广告公司找上门来,表示愿意代理浙歌合唱团的冠名权拍卖外,还没有一家企业主动表示,愿意赞助该团的出国比赛费用。团员们倒是很积极地联系了几家企业,但目前都还在商谈中。
“其实我们给企业的回报相当优厚了。”严圣民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细数他们的回馈条件:出国前先专为企业举办一场冠名音乐会;请企业领导担任带队团长;以某某企业合唱团的名义参加比赛;整个比赛过程录制成光盘,作为该企业今后的宣传资料。严圣民说,现在企业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为一场演出的冠名权花个几十万元是常见的事,浙歌合唱团虽然不是一个纯专业的团队,但经过14年的建设,还是有了一定水准,在国内的各种比赛中也频频获奖。“这次没得到市场的认可,说明社会对我们的了解还不够,看来,今后我们在埋头训练、比赛的同时,也得学会营销自己。”
“去是肯定要去的,团员们已经表示,就算自掏腰包也要去参加比赛,毕竟这样的机会挺难得的。”尽管如此,身为团长的严圣民还是觉得有点遗憾,因为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团里那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团员就不能站在那个国际舞台上亮相了。 本报记者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