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哥们看见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怨我忽悠他,买了几本图书版上走红热捧的书,仔细一读却满不是吹的那回事。我一再申明这不是我忽悠的,甭找我。可我却不能否认这确实是近段时间在媒体上走红的几个书名儿。连那些压根儿不看书的人也能报得出来。不过眼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走红畅销书还真不少。这话还是客气的,图书业内都有人承认市场上“绣花枕头烂草心”的书多了去了。要把这些书全都拿出来晒一下是不可能的,不过拎出几本来说说对不起自己花出去银子的失望之感还是可以的。
科学的东西卖不过科幻
这年头,也有不能太夺人眼球的事。比如这本《货币战争》,如果它悄悄地呆在书架上不嚷嚷自己是最好的财政书;如果它就说自己是娱乐一下大伙别把它当成财政金融的金科玉律,也不会有这么多内行人抨击它了。中国人口多啊,偏会有不信邪的就要拿它较真。如证券业协会原秘书长、万盟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财富非常道》主持人李南还特别为这本书开了个座谈会。这几个认为这本书也就一“好莱坞大片儿”,细节倒还真实,但整个框架和逻辑就都是演绎的,比如说某某总统遇刺。他之前签了什么文件,就是关于货币的,某某国金融危机了,就有人跳楼了……金融出版社林社长说他们三年前也出过同样内容的一本书,叫《全球金融债》内容差不多,但卖不出去。为什么卖不出去?因为那书写的是一个事实,是科学,科学的东西永远卖不过科幻。
有个叫王超的读者向编辑反映说,最近大书店里关于炒股,买基金的书,都摆在最好的位置。这些书真是炙手可热,价格也一样烫手。杨百万的《要做股市赢家之二——杨百万股海实战》书定价100元,就是这样还畅销得很。
相比金融财政励志书的水货泛滥,文学作品品质要高一些,毕竟懂文学的人还是多一些。在瑞典,每年诺奖得主都要作公开演讲,所有人都可以进场去听,只有文学奖得主的演讲是凭票进场。为什么?懂文学想听文学的人多呗。不过文学作品也有吹过了头让人厌的。《大象的眼泪》本是颗催泪弹,可是谁让它打出发“超越《追风筝的人》”的口号呢?北京读者“蜈蚣的高跟鞋”坐在三联书店的台阶上伴着优雅的钢琴曲看完了这本书,虽不至于捶胸顿足后悔浪费时间,可也又亲身体会了一把“广告是不可靠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感情但遇到苍白的语言,就成了哑炮。”《灿烂千阳》怎么样呢?借着《追风筝的人》的东风,怎么样也得灿烂一把吧?书名本身就美得让人目眩,源自17世纪诗人赛依伯描喀布尔的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多少轮蛟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但怎么说它呢?如果你真是个文学爱好者,那么这种以题材取胜的书就会让你审美疲劳了。有人说,怪只怪中国人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修练得太好,老外在这方面只是个小儿科。总之,看看那些宣传提示中能把人吓一跟头的就别靠前了。
新闻案例书却没有采访当事人
许多人是冲着作者买书的,但读者与作者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望肯定都得归读者了。比如《后台》这本书,本是《南方周末》把记者的采访背景故事编辑出版的,照理对于普通人了解事件内情,学新闻的了解采访技巧都是本有益之书。但“豆瓣读者成员”们买了以后却感觉不是那回事。“事实上,它的确故事感不够强。我当然明白南方周末不是来讲故事的,它的口号明明白白印在封面上——打造中国最佳新闻案例教科书。举“马家爵”那篇文章为例。引言部分赫然写着‘海南省公安厅告诉我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昨晚审讯快结束时,马家爵反复几次提出要见南方周末的记者,要接受你们的独家采访,要说说自己的作案经历、心理过程和逃亡情况。’这无疑很能提高我的肾上腺激素水平,于是我迫不及待读下去,结果……这记者压根没采访到马家爵啊!作者详细描写了赶路,描写了擦肩而过,阐释了上级压力,还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没采到。没了。再说‘裴勇俊’一文。‘我的手被裴勇俊的粉丝狂摸’,这个标题起的够好。可是翻开一看,等于没写——袁蕾说了什么?说了大致采访过程,以及感谢词。”不过也有人认为:“内容是有些水货,不过还是有些干货的。”
不被忽悠的前提还得多看书
出版界也知道浮躁之风遍及行业,但如今谁也不会蒙着头做书却一声不吭了。所以,卖书的还得宣传,有宣传就还会有忽悠。那读者怎么在书的大海里去捞取对得起自己银子的好书呢?上一些负责任的阅读版浏览固然是一个省时的好办法,上网查看一些比较专业的书评网也会有不错的收获。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多读书,读得越多的人越不容易受忽悠,这是千百万人的实践证明了的。
本报记者 文敏 实习生 杜欢欢
为了减少读者受忽悠指数,现推出“举报台”,请大家来举报市场上那些“看上去很美”却名不符实的图书:qbwy@zjnews.com.cn“畅销书·举报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