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8版:返顾30年·寻找第一次思想激荡
3  4  
PDF 版
· 寻访中关村的三代创业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3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凌志军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中,作者这样断言,“中关村在创新之路蹒跚而行的曲折历程,大致上反映了中国崛起的真相。”
寻访中关村的三代创业者
■本报特约《北京晚报》记者 丁肇中 文/摄
  30年前的昨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落幕,“科学的春天”开始唱响,在科研院所聚集的中关村,科研人员的心中渐渐有了暖意。

  28年前的10月,科技开始了到产业的第一次蜕变,中关村创造了全国第一。

  今天,一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用友、华旗资讯、新浪、搜狐这些高科技企业。它们曾经和正在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联想到柳传志、王选、倪光南、段永基、王志东、杨元庆、冯军、王文京、李彦宏、张朝阳、周云帆、汪延等等,在这一长串闪光的名字背后,是不断被复制又不尽相同的财富故事……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征途中,中关村无疑是全国的一面旗帜。

  2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游走在繁华的“中国硅谷”——中关村大街上,仰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被中关村带给我们的高科技气息所笼罩的时候,有谁还会想到,28年前那个由一群“不务正业”的科学家偷偷成立的小小的服务部——那个是中关村也是全中国第一家的民营科技企业?然而,就是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的服务部,开启了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序幕。

  纪世瀛:我们曾是“科技游击队”

  “希望大家趁着改革开放30年的机会,能够认真总结中关村多年走过的道路,找出中关村巨变的真正原因,摒除对中关村的误解,为中关村下一步的发展营造好的环境。”这样的话,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纪世瀛重复了很多遍。

  虽然这位有着“中关村第一村民”之称的66岁的老人,已经不愿意回到往事的回忆中,但是,在中关村的历史上,28年前那曾经激动人心的开篇之作不会被人忘记。

  那是1980年的10月25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一个既无工商注册、又无法人代表的“地下组织”在中科院的半间仓库里偷偷成立起来,其创办者共有三人: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中科院最年轻的工程师、本行是原子弹设计的纪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压电气技师崔文栋。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务部便团结了中科院和附近高校里的几百名科学家、教授和大学生,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取得报酬,成为一支不折不扣的“科技游击队”。

  突破从来都是艰难的。在与旧体制的斗争中,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一个个倒下了,“陈春先两袖清风,直到2004年英年早逝。临死的时候,为了生计连自己的家都出租了一间房子给别人;而崔文栋直到今天仍在流离躲债、无家可归。”说到这里,一身浅色衣服、身上似乎仍然焕发着创业活力的纪世瀛,才又回到了一个曾经风雨的66岁老人的状态,“只有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有名声,该有的都有了,”他幽幽地叹息道。

  2004年,当年的创业者纪世瀛历尽波折开始“转型”,在中关村接连创办了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到今天“弟子不下三千,听过课的企业家更是不计其数。”纪世瀛坦言,这是自己“中关村情结”的延续,“中关村能不能继续发展,起决定性的是企业家的素质”。

  王志东:不断刷新创业梦想

  虽然回忆对纪世瀛这样的第一代是痛苦的,但是对于王志东——中关村第二代创业者中的这位佼佼者来说,却充满了梦想被不断刷新的幸福感。“创业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无限梦想的过程,”王志东这样向记者诠释他对创业的理解。

  的确,翻开王志东大学毕业后20年的履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似乎就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198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王选的游说下,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加盟北大方正集团从事软件开发,很快便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外挂式中文平台;1992年4月,不满于旧体制的束缚,王志东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并独立研制成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文之星”中文平台软件;1994年,得到四通集团500万港币投资的王志东“重起炉灶”,创办了中关村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架构的企业——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7年,王志东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1998年12月,他又成功完成了四通利方与北美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网”的合并,组建新浪网公司;2000年,王志东把新浪送上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亲手创造了世界华人圈第一大门户网站的传奇;2001年,正当新浪网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王志东悄然转身,投入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建中……

  在中关村的历史上,从来都不乏创业成功者,而能够毅然放弃已有的成功和荣耀,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从创业到再创业,从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人,似乎并不多,王志东就是这不多的人当中最出色的一个。对于自己的“习惯性创业”,王志东这样解释:“爬山有两种爬法,有的人看到了好的风景就会安营扎寨,驻足欣赏;而有的人只在乎爬山的过程,爬了一座又一座,却从不停留。创业就像后一种爬山,创业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过程,所以我从不恋战。”

  王志东在点击科技的办公室是一栋八角的玻璃房子,隔着玻璃,谷歌公司的硕大招牌近在眼前。“新浪说到底还只是一个立足华人圈的门户网站,我们的目标是走出中国、走出华人圈,成为世界范围内一家领先的高科技公司,”王志东这样描述自己眼下的梦想,近在咫尺的谷歌或许正是王志东实现自己新梦想的参照。“如果点击科技实现了你的所有这些想法,你是不是还会像以往一样,再次从零开始、重新创业呢?”对于记者的提问,王志东若有所思:“到了那一天,或许梦想会被进一步放大,或许又会产生新的梦想……”

  张朝阳:10年创业挤进“决赛圈”

  与王志东“一直走在爬山的路上”不同,作为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代表的张朝阳,似乎更喜欢“驻足欣赏”。他领导的搜狐网,从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

  10年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有人曾经概括出一个所谓的“信息产业10年定律”:即每隔10年,都会有新的杰出的技术成果成熟起来,带领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前行。以中关村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开创了“中文处理时代”,上世纪90年代带领整个中国进入“个人计算机时代”,而10年前又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但张朝阳显然并不十分认同这个所谓的“10年定律”,“10年对一个企业来说并不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还刚刚挤进决赛圈。”

  张朝阳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这场决赛:“未来当中国的网民达到四五亿的时候,我们希望搜狐网能够占据其中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或许只有两三个。”而实际上,在中关村的历史上,搜狐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当日历翻回到1996年,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张朝阳从美国学成归来,看准了互联网商机的他成功地从美国得到了一笔风险投资,1998年在北京创办了爱特信公司。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在张朝阳的领导下,搜狐历经四次融资,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一举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

  “创业往往是由于被逼无奈,”现在的张朝阳,还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为融资而四处碰壁的艰辛,或许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位曾经先后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的创业者,10年来都在坚持不懈默默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他一边感叹现在的创业者再也不会为融资发愁了,“有好的项目一般都能拿到钱”,一边又勉励自己,“搜狐网现在既有好的品牌,又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只要不断推出好的技术产品,就能够赢得更多的网民。”

  在搜狐网络大厦所坐落的清华科技园里,如今一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正在兴起。与张朝阳的踌躇满志不同,无数个被张朝阳式的“财富神话”所激励的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迈出试探的脚步。根据一项调查,这些中关村的第四代中,77%的公司会在3年内消逝,90%的公司会在5年内消逝,99%的在10年内消逝。然而,中关村的创业者们,正是在这样残酷的淘汰法则中,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将创业的脚步顽强地延伸下去……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返顾30年·寻找第一次思想激荡 B0008 寻访中关村的三代创业者 ■本报特约《北京晚报》记者 丁肇中 文/摄 2008-3-31 钱江晚报b00082008-03-3100003;钱江晚报b00082008-03-3100009;钱江晚报b00082008-03-3100016;钱江晚报b00082008-03-31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