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互动
3  4  
PDF 版
· 清明,带我们追寻心的家园
· 《清明笔祭》
凸显平民意识
· 也让逝者感受“新清明”
· 打开新的
“文化入口”
· “清明笔祭”丰富了民俗活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清明,带我们追寻心的家园
  中国人的感恩节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辩风正俗看生死

  把清明节等几个民间传统节日从民间层次确定为主流文化层次,体现了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彰显了清明节在传递亲情、传承文化方面的社会功能;它顺应、继承、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唤醒了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觉民意;它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把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日的核心文化节,在于弘扬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我们现在一谈到清明节就是祭祀,其实历史上清明节的由来和它的发展过程当中,祭祀不是唯一内容,而且不是最主要的内容。有专家认为,清明使人们直面生与死的震撼,在直面生与死的震撼刺激之际,能够增强精神力量,刺激理性思考与自信,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心目中的真善美,反之如果不是这样就往往使人颓废,沉沦丧志,失去理智。为此要辩风正俗,扬弃其中的糟粕;要借鉴国际上的惯例,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创建新节日;在传统节日民俗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方面还应特别注重其作为文化的教化功能。

  清明的三个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相融合而成的综合性的重要节日,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

  其一是忠孝文化。作为清明节起源之一的寒食节,来源于纪念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晋国大夫介子推。在清明寒食节,人们在纪念介子推的过程中也无时不在地感受着其中承载着的忠孝文化。其二是感恩文化。祭祖拜先的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敬重先祖,心怀感恩的优秀品质和情怀。这种感恩不是狭隘的,而是通过深切缅怀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先祖先烈和先贤志士,来激励后人创造出更精彩的人生。此外,清明节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和谐文化以及农耕文化。

  借助节日 增强亲情

  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些家族一年一度的团聚日。由于清明处在阳气旺盛、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可以借祭墓的机会踏青、郊游、聚会以增进亲情,还可以用拔河等方式增强体魄。可以说,人们在清明节不仅祭祀故土祖墓,还寄托着祈福子孙、期盼家族吉祥兴旺的美好愿望。因此,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是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清明节祭祀活动已经充实了新的内涵,但其核心性质依然是:清明到,儿尽孝。所不同的是,在祭奠祖先、郊游踏青习俗中,增加了旅游的外延。积极文明的节俗旅游活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应当重视并加以引导和充分利用。希望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在清明祭祀活动中,重温祖先智慧,增强传统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在大自然中敞开心灵,活跃生命,增强对中华民族、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报综合新华社、沈阳日报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互动 A0007 清明,带我们追寻心的家园 2008-4-2 48257178002CE1734825741E0043E5C3[A1-张亮≈B1-朱成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