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奥运中国·民间
3  4  
PDF 版
· 培养一个顶尖球星,
不如让一百万普通人学会打球
· “登山寻宝”兑奖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位普通的老体育工作者,重病缠身之际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
培养一个顶尖球星,
不如让一百万普通人学会打球

  这些年,杭州的各类群众健身活动层出不穷,邹家父子也在其中乐此不疲。自己身体力行,算不了什么;父子俩的乐趣,是把更多的人都折腾着动起来。

  60岁的邹平,30出头的邹捷,一个是杭州市体育局的退休干部,一个是体育局的非在编工作人员,说起自己从事的事业,都自豪地自称“体育人”,只不过,与激烈的竞技体育比起来,这对父子有着同一个梦想——让更多的人一起来享受体育的快乐。

  少年壮志

  走进邹平的家,他的老伴热情地捧出一叠发黄的老相片。相片上,记者竟无法找到眼前这位形容有些枯镐的老人当年的身影,邹平的老伴何杭林一指相片上那位英气十足的小伙子:“这就是当年的他。”说着,何大妈的眼框就湿了。

  在邹平和何杭林的回忆述说中,少年的邹平形象渐渐变得清晰。打小邹平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活力,什么运动都喜欢去尝试。据说,他当年在杭二中创下的铅球、三级跳远两项纪录,至今仍无人能破。“田径、篮球、拳击……我样样都喜欢,”邹平说,“我是个多面手,其实哪样都算不上精通。”

  话虽这样说,邹平18岁时就进了当时的省篮球队青年队,两年后打进了省队。不过,也就是这时,年轻的邹平命运开始转折,插队去了黑龙江,做一名职业运动员的梦想从此搁浅。

  打不了职业球赛,邹平却从未离开过心爱的体育。在黑龙江省富锦县,邹平与其他杭州知青一起组建起了富锦县首支篮球队,代表县里外出比赛,一时间竟打遍四邻数县无敌手。两年后,邹平回到杭州,先后在工厂和市机械局工作,可工作的重头还是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时不时地亲自上阵拼搏一番。

  再后来,邹平就调进了市体委,正式成了一名“体育人”。在体委、体育局的那么多年里,邹平也曾稍稍离开过一小段,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局里让他去负责经营服务公司,结果短短时间内,小公司竟红红火火起来。要不是后来有了党政机关不得经营公司的规定,说不定现在杭州的成功商人也有他一号呢。

  青春浪漫

  “那时候他可真帅!”说这话时,何杭林眼神有些迷离,似乎又回到了40多年前。

  邹平与何杭林就结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当初,他们都是干部子弟,父母都受到了文革的冲击,相同的遭遇让他们认识,又让他们相知。何杭林回忆说,那时的邹平身高180厘米,长得挺壮实,相貌也非常好,认识以后心里总惦念着。有一回,邹平在工人文化宫比赛,把何杭林邀请去看。“他是12号,投篮可准了。”何杭林说,也就是这次,他们相爱了。

  子承父业

  刚刚进邹平的家门,大伯就展示了一块杭州市政府颁发的奖牌,这是在省运会上邹平所获得的“优秀教练员”奖。邹平很认真地对记者说:“我是一名钓鱼郎。”

  也就是经商那段日子,邹平开始接触上桥牌和钓鱼这两项文静的运动,从此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投了进去。在他的大力倡导、推广和组织下,杭州市桥牌协会和钓鱼协会相继成立,并一直保持经常性的活动。这两个协会都有近2万名会员,其中桥牌协会的市级联赛还是全国首创呢。邹平自己也没闲着,平时他是教练,带着大家参加活动,培养新秀;赛前,他是组织者,精心安排各种事宜,让他引以为豪的一点就是那么多比赛他从未出过错;比赛开始了,他又成了一名优秀的选手,在桥牌、钓鱼各个比赛中常有斩获。

  最近,邹平查出得了重病,这让往日健壮的他迅速老去,在接受采访时,他甚至常有意识不清的时候,往日的事想了好久也不一定想得起来,可问他今年桥牌协会和钓鱼协会都有几项赛事时,他的头一下子就仰了起来,语气清晰地回答:“8个,都有8个比赛。”

  相比之下,邹平对钓鱼更情有独钟。他说,最喜欢拉动鱼竿时那种快乐的感觉。“那年在西湖,我还钓过一条大鱼呢,”邹平这事记得清楚,“1998年5月,一条40公斤重的螺丝青,和我一样长,像鱼雷似的。”问他为何特别看好那块奖牌,邹平说得同样毫不犹豫:“我拿过许多奖,可只有这是政府颁的,这是我家的镇宅之宝。”

  令邹平得意的事可不止这些,最得意的当然还是儿子。从小踢球的邹捷长大后也没离开体育,现在是杭州市体育经纪协会、登山协会的负责人,一年内总会折腾出好多群众叫好的大型体育活动来。他说,组织大型活动非常累人,可看到有那么多人参与其中,心里总是格外高兴。“许多事都是爸爸教给我的,他看了报纸后,常会找出以前他办的比赛秩序册,也不多说什么,我看了就明白了。”邹平听儿子如此说,笑笑应道:“他大了!”

  在结束采访时,邹家父子一脸严肃地对记者说:“我们关心大众的平民体育,说实在的,冠军很了不起,可在我们看来,培养一个顶尖球星,也许不如培养一百万普通人学会打球。”

  本报记者 卢俊和 摄影 李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奥运中国·民间 C0005 培养一个顶尖球星,
不如让一百万普通人学会打球
2008-4-4 48257178002CE17348257420002917C1[A1-卢俊和≈B1-李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