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1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谁来传唱
蚕花谣
· 年轻人认为养蚕不如打工
· 古老风俗不再原汁原味
· “轧蚕花”民间档案
· 在蚕乡,收个老式缫丝机都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蚕乡只剩老蚕农在孤独守望
年轻人认为养蚕不如打工
  “三月(台格拉)天气暖洋洋,家家(台格拉)护种搭蚕棚。蚕棚(台格拉)搭在高厅上,台窗纸湖得泛红光……”今年已经67岁的娄金莲,仍然能够极富感染力地把这首在德清民间流传几百年的《扫蚕花地》歌曲原汁原味地演唱。

  目前德清能够这样演唱《扫蚕花地》的仅有娄金莲一人了。作为一种蚕桑民间文化,娄金莲成了《蚕花谣》的代名词。两年前,央视七台、央视一台先后闻讯而来采访,娄金莲也成了“名人”。

  娄金莲是钟管镇东舍墩人,还在10多岁时,她是村剧团成员。因经常和县曲艺剧团合演,认识了杨筱天。杨筱天有一手绝活——唱《蚕花谣》,杨筱天一眼就相中了小姑娘的悟性。娄金莲便拜杨为师,在文化馆跟着师傅一学就是半个月。

  一说起《蚕花谣》,娄金莲兴致特别高。儿媳王学芬说,婆婆尽管一天忙到晚,可稍有空就会哼起《蚕花谣》。《蚕花谣》原名《扫蚕花地》,听年长者讲,清末民初,当时专门有一种人,从正月初一到清明,给养蚕人哼曲、讨彩头,然后大家送他一升米,慢慢地,春蚕饲养前夕成了乡村庙会上的必备节目,俗称“唱蚕花”。

  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杭嘉湖地区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民俗,渗透到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个方面。蚕花庙会上热闹非凡,而这种民间文化似乎只是与记忆有关。

  娄金莲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有《蚕花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赶着凑热闹,如同今天的“追星族”。演出前,演唱者身穿花裙子、红衣服,脚踩花鞋,头戴两块拼尖角帽子。还没开场,气氛已先高涨。清明前后,是她最忙的时候,挨家挨户到蚕农家去唱,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娄金莲说,自己岁数大了,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把《蚕花谣》继续接唱下去。有没有把蚕花谣传承下去?媳妇王学芬听到这话在一旁抿嘴笑了,随手递上一张名片“下渚湖风景区红灯笼土菜馆经理”。“前些年一家人搬到镇上来,也停止了全家世代为生的养蚕历史。妈妈唱蚕花谣成了文艺表演。我也不学这个了,没有用处。”

  娄金莲叹了口气:“养蚕不如打工,现在农村里养蚕的很多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家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视点 A0011 年轻人认为养蚕不如打工 2008-4-4 钱江晚报a00112008-04-0400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