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80市民金华启程
共赴齐鲁祭祥斌
· 家乡的馍馍
烙下亲人半世纪哀思
· 千年清明 蚕花旧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千年清明 蚕花旧韵
桐乡洲泉镇昨还原清明传统习俗“水上蚕花会”
  ■本报通讯员 李晓鹏 本报记者 屠悦

  

  昨天清明节,嘉兴桐乡洲泉镇举办了第七届水上蚕花盛会。

  洲泉镇的水上蚕花盛会,已有800多年历史。它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农民祈求田蚕丰收而起的民俗仪式。每年清明节,四方百姓便齐聚双庙渚,渴求“蚕好才(全)好”。1998年第一次恢复以来,蚕花盛会共举行了六届。

  据悉,此次蚕花盛会观者达3万左右。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国家首次增设清明节为法定假期;因此隆重恢复举办这个盛会,也是借机还原一个更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

  15岁小姑娘:终于见到手工织布机

  “快看快看,那个手里捧着蚕花的就是蚕花娘娘呐,船头坐的是蚕宝宝。”当第一艘船从桥那边驶来,85岁的陈月清老人赶忙拉了拉身边孙女的衣角。陈月清老人说自从蚕花会恢复后,每次都会来轧蚕花、挤热闹,一次都不落下。

  清明节对于蚕乡儿女来说,这是一年关乎生计的大节日。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四邻八乡的蚕农会纷纷赶往大小庙宇烧香敬拜蚕神。去烧香拜神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在头上戴上一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小花,名为“蚕花”。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蚕农头上都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挤来轧去,煞是热闹。故此俗以“轧蚕花”为名。

  王根水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办过几次,家里的亲戚一个个都赶过来看,我泡糖茶都来不及。”

  蚕神娘娘船过后,紧接着驶来织绸缫丝船。船上的农妇熟练地表演传统的缫丝、织布、打棉线。15岁的孙夏炬睁大眼睛新奇地看着这一切:“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织布机啊,都是手工的。”孙夏炬说,以前经常听奶奶提起蚕花盛会,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

  蚕乡的风俗:清明大如年

  村民告诉记者,在素有蚕乡之称的桐乡,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这与这里不少习俗跟祭祖与养蚕生产有关。

  据介绍,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称清明夜,人们往往将这夜看成跟除夕夜一样,通常要准备一餐近似年夜饭的清明夜饭。外出的亲人这天一般都要赶回家来吃清明夜饭,以示合家团圆。清明夜饭虽不及年夜饭那样丰盛,但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如芽蚕豆、糯米嵌藕、马兰头、炒螺蛳等。传说这跟养蚕有关:芽蚕豆是发出来的,吃了它将来养蚕就兴发;藕的丝很长,吃了它将来养蚕采下的蚕茧丝头就长;马兰头能健脑明目,蚕娘吃了眼力好;旧时病蚕称“青娘”,吃螺蛳称“挑青”,传说清明夜吃过螺蛳将来就可以消除蚕病。

  顾丽南昨天也从外地赶回家乡:“清明放假了,也正好有这个机会回家看看。以前经常听爷爷奶奶讲一些跟蚕有关的民间故事,也听说蚕花盛会怎样的热闹,今天看了,还是比想象中来得隆重些。”

  高杆船表演: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

  蚕花盛会上,高杆船的表演最受喜爱和关注。在一条大船上摆放上一块巨型石臼,上面插一跟硕大的毛竹,表演者爬上竹梢时,毛竹便弯成90度的钩形,在上面做起各种惊险动作,金猴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等等。民间将毛竹比喻成“蚕花竹”,表演者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的形象。高难度的表演引得河岸边的观看者尖叫连连。

  “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传统的节日与盛会,把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展示出来,宣传出去。”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高杆船是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桐乡一带特有的民间活动,已传承七代延续了100多年历史,“目前,桐乡身怀高杆表演绝技的,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位民间艺人了,其中年龄最大的有81岁,当然,他已经没有体力表演了。”

  屠松根今年45岁,他表演完从高杆上下来后,被村民团团围住,受到明星般的关注。他连续参加了4次蚕花会上的高杆表演。“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练这个,那么高,也没胆量。”屠松根说很担心这项技艺失传:“要是失传了,那以后大家只能在蚕花会照片上看看什么叫高杆船了。”

  对此,有关工作人员表示,举办蚕花盛会可以让独具特色的水乡蚕乡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更可以让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充分发掘和保护。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7 千年清明 蚕花旧韵 2008-4-5 48257178002CE17348257421004490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