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滑稽戏泰斗”周柏春先生的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数百名滑稽戏迷手持鲜花,赶来为他们心目中的幽默大师送行。那个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一生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滑稽舞台。
3月25日晚,周柏春因慢性肺炎引发的多脏器衰竭,在上海市华山医院去世,享年86岁。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姜昆在唁电中说:“周柏春先生是滑稽界的一代宗师,是滑稽艺术的领军人物。他的去世,是中国曲艺界的重大损失。”
病床上独自承受痛苦
去年9月,周柏春因为脑溢血住进华山医院,半年来情况一直不好,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但醒来时,他还会兴致勃勃地给病友们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有了“老滑稽”周柏春在,病房里常常会飘出阵阵笑声。
周柏春的儿子周智儿告诉记者,父亲和母亲感情笃深,“晚年,爹爹眼睛不好,看不清东西,出门总由姆妈搀扶着。两人相依相伴,形影不离。”这是周老与夫人生前留给大家的最幸福的画面。
但在今年春节前夕,周柏春的夫人吴光瑾却因肺癌去世。儿女们担心老人太伤心,因此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至父亲离世,他们都没有将母亲病逝的消息告诉父亲。
周智儿说:“在病房,他心里还惦念着姆妈的身体。有一天,他忍不住问我们:你姆妈怎么好久没来了?她怎么样?我们敷衍说:姆妈生病,走不动。他马上追问:‘那可以打电话呀?’我们只好回答:‘您在医院接手机,对身体不好。’爹爹是个明白人,几次一问,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一张纸未捅破’而已。”
随着疾病的发展,脑梗加上肺功能衰竭,已经严重影响了周柏春的行动和说话,这对于一个爱说爱笑的滑稽演员来说,痛苦不言而喻。而据周柏春儿媳妇回忆,老人曾几次想自己拔去针管。周智儿说:“爹爹行事低调,从不烦任何人,最痛苦的时候,他也会自己默默承受。”
台前幕后的滑稽巨匠
周柏春原名姚振民,1922年出生于旧上海十里洋场一条普普通通的里弄。周柏春的童年是在贫病交迫中煎熬过来的。父亲当时在钱庄当一名小职员,微薄的收入不够维持一家人的日常温饱,市面不景气经常失业在家。一家人因付不起房租,走马灯似的搬家,房子越搬越小,结构越搬越差。
上世纪三十年代,周柏春和胞兄姚幕双一起进入了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上海育才中学读书。1939年,还在育才中学念高中的周柏春,第一次去电台讲了一段滑稽独角戏,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60多年的滑稽戏生涯。也正是在育才中学学习英语的经历,促使周柏春创作了自己最经典的滑稽戏段子——《学英语》。
当时,比周柏春大4岁的姚慕双,已开始在电台演独脚戏,他原本就有一个搭档,但由于演出赚不到钱,没过多久,他的搭档就跑了。偶尔来电台探班的周柏春,就在这个时候接上了班。很快,“姚周档”在滑稽界声名大震,被誉为“超级黄金双档”。
1950年,周柏春与姚慕双共同组建蜜蜂滑稽剧团,他亲任团长。在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及上海曲艺剧团期间,周柏春主演过十余部大型滑稽戏,塑造出不少性格鲜明的喜剧人物形象,如《满园春色》中的先进工作者2号服务员、《出色的答案》中的“四人帮”爪牙马家骏、《路灯下的宝贝》中的小业主蒋阿桂等。周柏春的表演动作和语言具有“冷面滑稽”特点,他最拿手的就是“哭不出的笑”。
不问门户全力提携后辈
上世纪80年代,周柏春逐渐退出舞台后,就把精力放在培养和提携中青年演员身上。他和姚慕双培养了一大批“双字辈”滑稽人才,总共有三十多人。
对钱程等更年轻一辈的滑稽演员,周柏春也是关爱有加。滑稽明星钱程回忆说,他的《十三人搓麻将》就是周柏春亲授的。钱程说:“那时,我就到周老师家里学艺。学会后,周老师还会问:‘什么时候再来啊,我再给你说一说啊。’”之后,周柏春又把自己最拿手的《说英语》也传授给了钱程。钱程说:“这是姚周的吃饭家什呀,他都毫无保留地全教给了我。”钱程深切地感到:“周老师走了,再要出现像他那样的冷面滑稽,太难了。”
现在滑稽功夫很深的严顺开,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他1963年一分到上海滑稽剧团就傻了眼,因为他对怎么逗人笑一窍不通。严顺开回忆说,他和周柏春先生合作的第一部滑稽戏叫《一千零一天》。开排时严顺开对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周柏春先生就做他思想工作。结果严顺开的首演很成功。以后的新戏演出中,周柏春总是坐在台下观看,这给了严顺开极大信心。
作为曾经受过周柏春指点的年轻一代,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滑稽演员王汝刚回忆说,虽不在同一个团,但他经常能得到周柏春的无私指点和帮助。性情和气的周柏春从不训斥青年人,总是以鼓励为主,激发年轻演员的潜力。周柏春没有门户之见,无论是不是他门下的弟子,他都加以悉心指导。在晚年,他不但常为年轻演员开讲座传授技艺,还时常亲临现场看青年演员的演出,并在演出后提出中肯意见。“在周老师身边,年轻演员都有如沐春风之感。他真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王汝刚感慨。
2006年,周柏春先生在84岁高龄时,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的终生成就奖。的确,他把自己的终生,都献给了滑稽戏艺术。
彭燕郊
他代表了“七月派”诗人
2008年3月31日3点51分,彭燕郊先生因病于长沙逝世,享年88岁。
彭燕郊原名陈德矩,1920年9月出生于福建莆田黄石。
1938年后历任新四军宣传队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光明日报》副刊编辑、湖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1939年开始发表诗集《彭燕郊诗选》、《高原行脚》,评论集《和亮亮谈诗》,主编《诗苑译林》、《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外国诗辞典》等。
彭燕郊是“七月派”代表诗人,其代表作有《东山魁夷》、《小泽征尔》、《钢琴演奏》、《混沌初开》等,近年创作的逾千行长诗《生生:五位一体》被誉为“构筑起20世纪汉语的精神史诗”。
彭燕郊在诗歌创作和研究、编辑出版、民间文学、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赢得了文学界和文化界的广泛敬重。
王养冲
他是我国西方思想史泰斗
我国史学界老一辈学者王养冲先生于3月25日去世,享年101岁。
王养冲是我国法国大革命史和西方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位重要奠基人,在60多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培养了大量西方史学人才。王养冲因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 ”。
王养冲1907年出生于上海南汇,早年曾担任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先生的私人秘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旅居法国十年之久,师从哲学家瓦尔、历史学家费弗尔、社会学家拉洛等名家,研治欧洲哲学史、法国革命史以及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学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功底。1947年王养冲回国后,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西方社会学思想史教授。1952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世界近现代史和西方思想史教授。“文革”结束后,年逾古稀的王养冲先后撰写并出版了《法国大革命研究》、《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等多部专著,耄耋之年,王养冲还主编完成了近90万字的《法国大革命史》。此外,他还翻译出版了《拿破仑书信文件集》、《罗伯斯庇尔选集》等,为法国史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市川昆
他导过128部电影
3月29日,日本著名导演市川昆的追悼会在东京举行,包括吉永小百合、松岛菜菜子等八百多名电影从业员及市民到场悼念。市川昆2月13日因肺炎病逝,享年92岁。
市川昆与黑泽明同属一代,成长于二战期间的电影片厂,战后1950年代(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走红。他与黑泽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树并称“日本影坛四骑士”。
市川昆的国际声誉虽不及黑泽明那般如雷贯耳,但同样蜚声遐迩,并以浓郁的东方文学性和美学性著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日本银幕,但凡万众瞩目的文艺题材的宏篇巨著(一般带有官方纪念意义的大作),总会由市川老将挂帅。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的纪录片,日本政府也敕令市川掌舵,而当年该片亦因艺术与纪录之间的越界冲突被传为影坛佳话。即便在日本电影前所未有的低靡时期——上世纪80年代,诸多名导无片可拍,资金匮缺,连黑泽明也不得不从国外寻找投资者的时候,市川昆的事业却如日中天,创作颇丰。他马不停蹄地投身东宝“巨片主义、一片主义”的文艺片大制作中。从《古都》(1980年)、《细雪》(1983年)到《映画女优》(1987年)、《竹取物语》(1987年)等片,反映了日本电影的最高制作水准。
2006年,91岁高龄的市川昆推出了他的第一百二十八部作品《犬神家族》。这不仅是日本的奇迹,放在世界影坛也绝对为屈指可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