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8版:民间
3  4  
PDF 版
· 闫英那段人生左右为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闫英那段人生左右为难
■本版撰稿:合莫 孙磊
  一部名叫《左右》的电影正引起关注:一个女人,为了救自己患白血病的孩子,一边想和前夫再生一个孩子,一边却不知如何面对现在深爱自己的丈夫……

  而同样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一个名叫闫英的四川女人身上;她的确有这样一个患病的儿子。而她的确和前夫再生了一个希望能“救命”的孩子。她如今在人来人往的城市里艰难地生活……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也许这个坚韧的女人不会一再被关注。如今,当我们重新读起当年她的左右为难,都会在心里为她的未来默默祈祷。

  儿子病了,夫妻散了,闫英却继续苦撑一个家

  1990年,刚刚结婚的闫英和秦德强离开四川老家的小山村,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到贵阳打工。秦德强搞搬运,闫英在餐馆里打工。1993年和1995年,大儿子秦新华和小儿子秦新富相继出生,就在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的时候,厄运降临了。

  秦新华长到7岁多时,常常感觉膝盖疼痛,下肢无力,到2000年6月,秦新华突然病倒了,面部发黄,四肢软弱无力,到医院查血、抽骨髓化验后,医生把闫英悄悄拉过一旁,告诉她:“你儿子可能得了白血病。”

  2000年7月,闫英带小新华去北京儿童医院治疗,一去就是23天。北京的医院不准家属和孩子同住病房,闫英只能每天去探望。为了节约钱给孩子治病,闫英没舍得去住招待所,而是在大街上躺了整整13个夜晚,每天只吃两个馒头。但第14天晚上,她被当地派出所抓走了,那天到了探望孩子的时间,闫英急了,在派出所耍了横。当派出所的同志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用车送她去医院看望孩子。送她去的警察被她感动,当场捐了500元钱,派出所所长后来还安排她免费住进招待所。

  儿子生病给夫妻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缝。

  “那段时间家里确实很困难,两个人经常为钱的事争吵。”闫英回忆说,“秦德强脾气不太好,一吵起来就动手打人,我又打不过他。其实他很喜欢儿子,只是经济压力太大,他又没能力负担,心里也着急。”

  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宁静的环境治病,2002年3月,闫英与丈夫秦德强离婚。两人协议:生病的大儿子跟闫英,小儿子跟丈夫,挣的钱给儿子治病。

  “当时他死活不同意,但我铁了心,一方面考虑是不想让儿子看到我们争吵,这对治病不利;另一方面,我对他也很失望,我天天为了儿子的病东奔西走,他一点也不体谅我。”

  离婚后的闫英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赚更多的钱,闫英甚至还学会了开车,开始在贵阳三桥综合农贸市场里送货。白天,闫英到处跑运输,而到了晚上,闫英顾不上休息,出门捡破烂。

  2003年6月,贵阳几家报纸分别报道了小新华的病,引来了更多的关爱。贵阳市多家单位数次对闫英一家给予救助并进行募捐。贵阳市贵惠路小学还为小新华兄弟俩免除所有学杂费。

  2003年暑假,闫英怀揣捐款和积蓄,带着儿子北上,再次来到北京儿童医院。经过三次骨髓穿刺,确诊秦新华患的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兄弟之间可骨髓移植,让闫英觉得眼前一亮

  闫英每天忙着赚钱存钱,但她也在关注着新闻,关注着身边的每一张报纸,她希望能找到最终可以救孩子的最新方法。

  2005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兄弟之间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白血病的消息,这让闫英兴奋不已。2005年5月17日,她带着秦新华和秦新富哥俩,怀揣借来的2万多元钱踏上了去成都的火车。

  这一趟没有白跑,四川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移植配型报告单”显示,患者秦新华和供者秦新富配型完全相合,医生告诉她,小新华的病有希望了,可医生又告诉她:骨髓移植需要20万元的费用。

  20万元对于这个处于绝境中的家庭无疑是天文数字。“自从新华生病后,我们总共已花去近20万元,还欠下了好几万元的外债。”随后,另一个消息更让闫英绝望。“医生告诉我20万元做骨髓移植。当时我疏忽了,没有给医生说供者只有10岁。”

  原来,健康的儿子秦新富只有10岁,而在医学上年满18周岁才能捐献骨髓,与此同时,医生在检查时发现秦新华患有乙肝大三阳,需先进行保肝治疗。骨髓移植手术又被搁置了。

  刚刚燃起的希望又再度破灭,一心想救儿子的闫英并没有灰心,她又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可以生一个小孩,用脐带血救哥哥的报道,她向医院咨询,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医生同时告诉她,新生儿的脐带血和秦新华吻合的可能性只有25%。

  “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试。”于是闫英作出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与前夫再生一个小孩,来救小新华!

  她打电话给秦德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时我没有同意。我俩已经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什么感情。”秦德强事后这样对记者说。

  就这样拖了两个月,到了2005年冬天,闫英找到秦德强再度商量此事,“我当时想要是他不同意,我就给他下跪。”救子心切的闫英者说。

  就在前夫沉默不语时,儿子秦新华开口了:“爸爸你就和妈妈和好吧,再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来救我,我不想这么快就离开这个世界。”

  儿子的哀求最终打动了秦德强。

  孩子终于生下来,可惜配型不成功

  2005年底,为了拯救患绝症的13岁儿子秦新华,39岁的四川女子闫英冒险与已经离婚3年的前夫秦德强怀孕,因为同胞兄弟干细胞配对成功率有25%,她企望用婴儿的脐带血拯救儿子。

  在闫英怀孕期间,秦新华一直在住院接受化疗。虽然挺着大肚子,行动不便,可为了照顾儿子,闫英还是一天24小时待在医院里。

  医院租躺椅每晚要5元钱,但闫英舍不得,她花了10元钱买了一张草席,每天晚上就直接睡在地板上。硬梆梆的地板经常把她的背和腰硌得生疼,但她早已顾不上这些,对配型是否成功的担忧,和对腹中宝贝即将出世的憧憬,让她在希望和忐忑中,久久难以成眠。

  2006年9月1日,闫英在成都市妇产科医院剖腹产下一男婴,随后,装有脐带血的血袋被工作人员带出了分娩室,被立刻送往脐带血干细胞库,等待已久的专家将对其进行配型。

  然而,命运却给闫英母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承担着救活哥哥使命的男婴脐带血配型不成功,不能对秦新华进行脐带血植入。这就意味着,试图用同胞弟弟脐带血拯救秦新华的希望完全破灭。

  死神更是在一个多月后突然降临。

  2006年10月的一天,病床上的秦新华突然告诉妈妈,他想吃稀饭。闫英摸了摸口袋中的钱,想想懂事的儿子很少提什么要求,于是二话不说走出医院给他打稀饭。“我一生中,哪样都不遗憾,就是遗憾新华最后想吃稀饭没有吃到。”虽然已经过去很多时间,但闫英一回忆起自己和儿子最后的一刻还是禁不住泣不成声。

  就在闫英出门买稀饭不到20分钟时间,秦新华病情突然恶化,神志不清,最终离开人世。

  带着新生下来的小儿子,闫英要坚强活下去

  给去世的儿子办完后事,闫英带着两个月大的,依然姓了秦的小儿子家川回到四川老家。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闫英抚养幼子,伺候母亲,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静。

  2007年年底,随着闫英母亲的离世,她终于再次离开老家,投奔在贵阳打工的妹妹。通过职介公司,闫英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早上7点去,晚上8点下班,每周还可以休息一天,一个月800元钱。”闫英说本来每个月只有600元的,但是雇主知道她的情况后,主动加了200元。

  对于现状,闫英觉得已经很满足了,“我上班的时候带着儿子,能天天和他在一起,我觉得很好。”闫英说,离婚后跟着前夫的二儿子秦新富现在也回到她的身边。

  谈起前夫秦德强,闫英表现得极为宽容。“今年春节期间,他来看过儿子,我们见过一面,从那后就没见过了。”闫英说,不过她知道,秦德强经常在她不在家的时候来看儿子,“他很喜欢两个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

  有没有考虑过和前夫复婚?或者重新寻找另一半?很多亲戚朋友都劝过闫英。但她的立场似乎很坚定:“新华生病时,他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这一点我是不会原谅他的。而且我的前半生已经很不幸了,下半生我只想和儿子在一起,不会再找其他人了。”

  然而,血缘的关系是无法隔断的,闫英无奈地说:“家川现在已经一岁半了,却只喊爸爸,不喊妈妈。”

  两个儿子如今是闫英生活的最大动力,生活的重压也是显而易见。

  就在上个月,浙江卫视的《公民行动》栏目曾把闫英一家请到杭州来做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将于4月14日晚上9点播出。在那次采访过程中,贵州浙江总商会两名好心的浙商听到消息后,专门和闫英的两个孩子结成了对子,将负责孩子的所有学费,而闫英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我们现在生活的很平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谢谢大家。” 闫英这么说。

  平安健康快乐地活下去,这,也是我们对这个饱经磨难的女人的最大祝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民间 C0008 闫英那段人生左右为难 ■本版撰稿:合莫 孙磊 2008-4-7 钱江晚报c00082008-04-0700009;钱江晚报c00082008-04-0700020;48257178002CE1734825742200330176[B1-陈立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