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30年改革开放 30个难忘瞬间
3  4  
PDF 版
· 水上人家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十次换船 苦辣酸甜
水上人家30年
■文:周雨顺 倪立 刘威 薛建国 ■图:除老照片外,均为周雨顺、倪立摄
  3月30日上午,长湖申线湖州南浔码头,一艘500吨的长兴籍货船静静地停在岸边,船里的货物堆成一座小山。

  船主沈庆忠,今年48岁,在船上整整生活了31年,历经10次船舶更新换代。

  跟随沈庆忠的货船,我们一路穿行至黄浦江,倾听他们讲述水上人家的沧桑。

  这是一户三代同舟的家庭,船上除沈庆忠夫妇,还有70岁的父亲沈连华和20岁的侄子。

  17岁那年,沈庆忠开始从事水上运输,与母亲一起撑11吨木质船,从长兴电厂装上煤渣运往虹星桥砖瓦厂,穿梭在蜿蜒支流河道。当时他是生产队的社员,是为集体跑运输,收入的大部分要上交公社和生产队。两年后,他与撑船的父亲替换一下,在一家乡镇水上运输企业开船,有公有私,搞的算是副业,每月工资36元,再加上18元生活补贴,日子还算过得去。

  1982年,当内河水运业开始起步时,他借了2700元,买了一艘24吨水泥船。这时算是“单干”了。

  船变大了,路程跑得更远了。白天开船,晚上靠泊,来回往返长兴与上海之间。当时,运输价格比较高,运费每吨14元,一个月赚2000元,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特别是1992年,上海浦东大开发。沈庆忠借着这波浪头,卖掉60吨挂桨机船,又补上13万元,建造了一艘160吨的挂桨机船,装运建材。一年后,不仅还了造船贷款,还剩余3万多元。

  2002年,沈庆忠又新造了一艘300吨船替换原来的船,18个月内净赚了30多万,还在镇上造了三楼三底的街面房。四年后,他再次投资100多万元,打造了现在这艘500吨大船。

  从木船、水泥船、挂桨机船,再到500吨的落舱机船,从1978年至今,沈庆忠先后经历10次船舶的更新,船一次比一次大,一代比一代先进。        

  在船舱里,一客厅两卧室,彩电、空调、厨房、卫浴样样齐全。2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铺着高档瓷砖,卧室则是实木地板,可以算得上是一套完整的“公寓房”。

  沈连华告诉我们,当年他是从江苏兴化老家撑着5吨木船来到长兴,在虹星桥乡龙头桥村落的户。岸上没有房子,他与妻子、儿女一家6人,挤在几平方米的船上,用简易船篷遮风挡雨。

  提起眼下的生活,沈庆忠的妻子智秀英感到很满足:现在船上门窗一关,驾驶室和生活舱内密不透风,冬天开船一点不冷。夏天就打开空调,滚烫的船舱马上就成了清凉世界。她忘不了,有一年寒冬,在上海闵行码头卸完石粉后,她满脸都是泥灰,用热水洗了一下头发后,就跑到船头干活,不一会儿,整个头发全部冻住了。她立即返回船舱里,用热毛巾盖住头融冰,又钻进被窝直到头发焐干。

  2006年底,湖州5057艘运营挂桨机船全部退役后,大多数船民像沈庆忠夫妇一样,住上冬暖夏凉的水上“公寓房”。

  晚上8点,船从长湖申线航道进入黄浦江,两岸高楼屹立,璀璨的灯火照亮宽阔的河面,大小船只穿梭,一片繁忙。

  沈庆忠从侄子的手中接过方向盘,全神贯注注视着前方。

  沈庆忠说,“那时开小吨位挂桨机船,最怕到黄浦江。迎面而来的巨轮掀起了大浪……弄不好就出事。每次心都提到嗓子眼上”。

  “现在船大了,稳定性好了,这种担心就少了。”沈庆忠的侄子说。

  深夜12时,沈庆忠已36小时没有合过眼,看上去有点疲惫。他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儿子读高三,女儿上大学,再过几年,把儿女培养成才,自己就到岸上养老享福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30年改革开放 30个难忘瞬间 A0006 水上人家30年 ■文:周雨顺 倪立 刘威 薛建国 ■图:除老照片外,均为周雨顺、倪立摄 2008-4-9 48257178002CE17348257425004B3E36[A1-薛建国≈A1-汪起腾≈B1-汪起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