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回顾30年
3  4  
PDF 版
· 改革初期,他与国企进行的观念交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希
改革初期,他与国企进行的观念交锋
■本报特约《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明丽 欧亚
  首位“洋厂长”武汉挂帅

  媒体对此选择沉默

  1984年8月,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派往武汉的第一批3个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

  武汉柴油机厂是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但是,经历了十年动乱,这个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骨干企业,与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这种现象令格里希分外忧虑。10月份的一天,这位自称为“完美主义者”的老人再也按捺不住,忍不住自言自语:“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这一年,武汉刚刚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后的路具体该怎么走,当时并没有参照系,武柴的弊端是当时所有国企的通病,至于如何整顿也是一筹莫展,格里希的话让武汉市政府的领导灵机一动,根据前一年邓小平同志关于“引智”谈话的精神,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成形: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原武汉市外事办公室主任丁华见证了这一段历史,他说:“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失败了,也只是一个武柴;但如果成功了,却可以对全国国企改革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1984年11月,格里希受聘为武柴厂长,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中国国营企业第一位“洋厂长”就这样走马上任。

  出于种种考虑,关于格里希就职的报道,除了广州的《羊城晚报》,中央和武汉当地传媒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沉默。直到十多天以后,国务委员张劲夫来湖北考察获悉此事,肯定“武汉大胆走出了第一步”。此后,闻风而动的中央和地方媒体的记者,争相前往武汉柴油机厂采访,“洋厂长”一事轰动一时。国外评论说,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

  系列改革探水国际市场

  “我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老婆孩子”

  虽然1984年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第6个年头,让一个外国人掌握国企帅印,很多人仍然难以接受。消息一走,各种反对意见纷至沓来:外国人当厂长就成了姓“资”的指挥姓“社”的,共产党的领导怎么体现?再说,偌大的中国,人才济济,为什么偏要请洋人当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在报上发表文章力排众议:“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

  为了协助格里希工作,武汉市党委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市委常委带队的工作组,并将武汉柴油机厂列为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

  “洋厂长”来之不易,格里希应该预测得到,接下来的两年,会有多少艰难险阻等着他。格里希有句话用来诠释他耋耄之年还来到中国的原因最为贴切,“我不愿把我的知识和技术带到坟墓里去,希望它们能对中国有所贡献,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能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他自己说的话,朴实得让人落泪。

  “洋厂长”走马上任后,马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格里希身体力行,每天背上工具包逐个车间巡查,据武柴最后两位厂长谢长钦和柴玉本回忆,他的包里面放三样东西: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游标卡尺用于检测零件的精度,吸铁石用于吸查机器里有没有掉铁渣,白手套用于验证机器是否被脏物污染。

  为了解决管理上人浮于事的情况,上任不久的格里希免去了严重失职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的职务,将一批能干的技术人员调到质检部门,并给每个质检人员发一套红衣服,这些“红衣服”在厂里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同时,他还规定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到车间和现场解决问题,不能坐办公室里指挥。

  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格里希在1985年初提出了结构工资制,在此制度下,职工的工资随着工龄的延续、岗位的变迁、工作成果的变化而升降,每两个月浮动一次。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新做法一直无法获得武柴员工的广泛的理解,格里希在车间巡视时,工人会装模作样,当他一走,工人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有人会在车间门口放哨,一见到格里希来了就喊:“鬼子进村了!”在他的日记里有提到,本应于198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资改革方案,因为员工的抵制,一直到6月还不能落实。1985年6月的一次全厂中层干部、技术人员会议上,格里希甚至恳求:“你们有人可能认为我是发疯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车间去吹零部件,累得满身是汗……我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老婆孩子!”

  令人欣慰的是,格里希的改革终于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柴油机气缸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的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产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1986年5月,格里希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权资格,成为来汉外籍人士中获此荣誉的第一人。1986年11月,格里希离任。1987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格里希受聘为武汉大学荣誉教授。1987年7月,联邦德国政府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1994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黄鹤友谊奖”。

  “百年计”壮志难酬

  因为他的离任,产品质量急剧下滑

  格里希在任期间执着于保证产品质量,一些员工却认为武柴作为农机骨干企业,其产品在当时的国内市场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格里希大火:“我的目标是国际市场!”这是中国企业最早苏醒的国际标准意识,这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德国老人在为武柴做“百年计”。

  但是1986年11月,格里希苦心经营起来的质量检测体系,因为格里希的离任,立即名存实亡。退休职工陈昌池回忆,格里希走后,厂质检人员虽然还穿着红衣服,但管理权威已名存实亡,武柴产品质量急剧下滑。

  1987年,厂里有一批产品质量较差,质检部门认为应该返工。但厂领导觉得用户反正急于求货,无须重来。

  1988年4月,洛阳拖拉机厂订购一批柴油机。当武柴将精心挑选的10多台样品送上检验台时,全部被检验为不合格,送上去一台,被丢一台。1990年上半年,东南亚国家向武柴订购一批产品。质检部门认为,产品质量不行,不能出口。厂领导却说:合同时间快到了,即使是豆腐渣也给我弄出去。结果,第二年,东南亚地区再也不要武柴的产品。

  1993年,武柴开始出现亏损,到1998年已经完全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重组,格里希为之深情奉献的武柴不复存在。

  “格里希是一只早叫的洋公鸡。”一位资深记者这样说:“他的那一套改革办法与我们今天国有企业推进的改革方向完全相符,只是早提了一些年,但在那时实施起来阻力重重。”

  如今,格里希留在武柴的痕迹,只剩下了3栋职工宿舍,那是当年他为职工们所谋的福利。

  一尊塑像,一行铭文

  “我希望死后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长江”

  2000年6月,年届80高龄的格里希最后一次访问武汉,武汉的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但是没有人敢告诉他武柴的真相,对武汉眷恋至深的老人向朋友说:我希望死后能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长江。

  格里希几次提出看看武柴,陪同人员都以在修路等原因婉言挡开话题。人们实不忍这位老人看到破败的武柴而伤心。

  格里希治厂精髓是以市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他反复强调要以国际市场的高标准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武汉名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鑫炎教授说:“格里希当初提出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产品名牌制’等建议,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非凡意义。”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逝世,享年83岁。2004年,在格里希去世一年后,武柴卖完了全部设备,清厂交地,并按照武汉市的政策安置了武柴原有员工。

  从1984年到2004年,仅仅20年时间,惊天动地的辉煌败落的速度不可思议。2005年4月17日,在他去世两周年忌日,武汉市和德国的杜伊斯堡市,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两尊铜像。

  格里希铜像坐落在武汉市古田一路汉正街都市工业园。铭文上镌刻着:威尔纳·格里希,1984年至1986年担任武汉柴油机厂长期间,忘我工作,大胆改革,从严治厂,为中国企业改革,增进中德人民友谊做出重要贡献……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人才的价值,大胆使用外国人才”,同年8月,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

  百业待举的中国用海纳百川的襟怀向世界张开了热情的臂膀。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我国国营企业里的首位“洋厂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回顾30年 D0002 改革初期,他与国企进行的观念交锋 ■本报特约《楚天都市报》记者 周明丽 欧亚 2008-4-11 钱江晚报d00022008-04-1100027;钱江晚报d00022008-04-1100029;钱江晚报d00022008-04-1100030;48257178002CE17348257411003F5405[B1-宋宾娜];钱江晚报d00022008-04-11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