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6版:科教
3  
PDF 版
· 做菜可以不加味精,
但一定要加感情
· 杭七中教师作品亮相
· 浙大光华法学院
成了法学大腕“吸铁石”
· “国宝”朱鹮重返浙江
· 城市学院
与香港理工结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国宝”朱鹮重返浙江
一个家族共5对落户德清下渚湖
  朱鹮自述 2008年4月9日凌晨2点30分,从陕西出发坐了28个小时的闷罐车,我突然感觉门被打开了!是到家了吗?我又闻到了那种湿漉漉的气息:到家了!这应该是德清的下渚湖吧?这是我们50年前的家呀!

  全世界曾经只剩7个同伴

  我的名字叫朱鹮,我的祖先们曾经广泛生活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俄罗斯,并且就喜欢生活在湿地中。我最喜欢吃泥鳅,饿的时候我也会去泥地里翻蚯蚓。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会变色,小时候是灰白色的,等结婚要生育时,身体就变成深灰色;而张开翅膀时更漂亮,翅膀内侧呈现温润的粉红色。

  可100多年前,噩梦开始了。人类把湿地的水抽干变成农业旱地,把树砍了,毁了我们的家;他们在我们家周围喷洒了很多剧毒农药;更可怕的是我们开始被大肆捕杀,一只接一只,倒在人类的枪口下。

  1958年,浙江发现的最后一只朱鹮变成了标本。至此我们已成为全球濒危等级最高的物种之一,比大熊猫还稀有。人们曾一度认为我们已经死光了。可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一位专家却在经过32个月的艰苦旅程,在陕西发现了仅有的7只野生朱鹮,那是我的祖先,震惊世界。

  我们被浙大教授带回了家

  人们终于悔过了!他们在陕西把我们保护起来,重建我们的家园,用保温箱帮我们哺育孩子。20多年来,野外就地保护和人工圈养的朱鹮已突破1000只,暂时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命运。

  这次带我回来的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方盛国,他带回了我们一个家族,共10只,一半雄一半雌,从1岁到10岁都有。通常我们只能活到21岁左右。

  我对他安排的新家很满意,这里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环境。我们两人一间,36平方米,都是“标房”:一棵女桢树,一个稻草搭的窝、一根供栖息的树干,一小片活动场。在“家”的中央,有一个小水池养着一些泥鳅给我们吃。大多时候我们在树干上散步,偶尔伸展双翅飞行或聊聊天。

  我有时会忘记怎么养宝宝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陕西。我相信方教授。他从2001年起便带领课题组开展了朱鹮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工作,在陕西我见过他好多次。他把我们带到浙江,就想看我们能否在异地重建野外种群。

  就是他告诉我们,我们是因为人工圈养才出现一定程度的种群退化现象,后代中患夜盲症、白内障和翅膀外翻等遗传性疾病的比例有所上升。更让人伤心的是,我们有时候已经不懂得如何养孩子了。我们一年只下一次蛋,一次2到4枚,当小鸟出壳时经常有妈妈剥壳时不小心把小鸟啄坏了;有的妈妈还拒绝喂宝宝。

  方教授说我们若想要完全摆脱灭绝命运,基本条件有三:适宜的栖息地;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具有一个以上的繁殖潜力大和抗病能力强、且可随时向野外提供放归或重新引入个体的稳定的人工种群。现在他的第一目标先是帮助我们“优生优育”,为此他甚至打算研究我们怎么说话,因为我们也有方言,方教授担心万一有别的地方的男性向我求爱,我听不懂,所以他得来做这个红娘。他说我们的祖先就会通过语言来认清对方的身份,避免近亲结婚。

  我期待和大家见面

  昨天上午这里很热闹,因为浙大与德淸县政府联合启动“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工程项目。但我现在还不能和大家见面。方教授说,要等我们家族扩大到四五十只的时候,我才可以和浙江的朋友见面。现在我已经变成灰色的了,如果一切顺利,今年上半年就将有小朱鹮降生。我期待着和大家见面的这一天!

  记录人:本报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记者 俞熙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 D0016 “国宝”朱鹮重返浙江 2008-4-17 48257178002CE1734825742D001BED16[A1-张谷风≈B1-张谷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