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5版:科教·发现新闻
3  4  
PDF 版
· 浙大博士南极奔走3600公里
· 栉水母,地球上首种动物
· 少看电视降低儿童肥胖风险
· 我国试制成功
“六自由度”飞行模拟机系统
· 一个点子,让一支笔身价涨十倍
· 跑调不要紧 唱歌少生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大博士南极奔走3600公里
科考队员崔祥斌昨首次透露南极被困12小时
  1981年出生的崔祥斌,真没料到自己会在南极大陆上跑那么远!整整3600公里。如果折算成北京到杭州的直线距离,估计能跑3个单趟。

  昨天上午10点,崔祥斌穿着一身鲜红的“中国南极科考”服,出现在本报编辑部。5个多月的南极生活,在崔祥斌身上留下的最明显印记就是——他原本在西藏集训时晒成古铜色的皮肤,经过南极极昼的考验,现在已经成了特殊的“南极红”。

  记者是目送崔祥斌登上“雪龙”号的,那是去年11月12日的上午,第24次中国南极科考正式起航。当时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中国极地码头已经是秋风肃杀,但是浙江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崔祥斌却只穿了一件黑色的T恤,在来来回回地搬运一箱又箱的实验器材。

  这位浙江大学的博士生性格非常沉稳,带着山西汉子特殊的沉默。从去年12月13日起,就在“雪龙”船即将靠近南极大陆时,他的“南极科考博客”不断出现在记者的邮箱里。

  今年1月,南极科考曾经发生过一次险情。当时的新华社快讯是这样描述的:

  “北京时间16日10时左右,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5名遇险队员和6名救援队员安全返回大本营。14日出发的5名考察队员由于雪地车失去动力而遇险。”

  “崔祥斌在其中吗?他是5名考察队员之一吗?”记者当时看到这条消息,心情非常焦急。

  因为自从崔祥斌作为“突击队员”进入内陆后,记者就有大约50天没能收到他的邮件。

  昨天,崔祥斌第一次面对记者回忆起1月14日经历的大营救过程。

  “14日凌晨3点左右,我正在冰盖上工作,突然发现自己操作的实验器材‘冰雷达’输出的考察数据不正常。这时,我根本没有想到是雪地车出故障了。

  “在检查后我发现,雪地车这时提供的电压不到19伏,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是29伏。雪地车出故障了!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我们工作的电力、生活的保障都要靠雪地车来提供。

  “可怕的事情仍旧发生了!凌晨5点,雪地车彻底无法工作了。当时,我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是挤在后车厢里,只感觉到空气的温度在一点点结冰,冷得大家都不想说话。当时我就在心里默念着千万别刮暴风雪,否则性命难保。”

  通过铱星电话,100公里之外的营地知道雪地车故障。按雪地车每小时10~12公里的速度计算,仅路上就需要8~10个小时,此外还要有准备燃料、营救设备的时间。

  3辆雪地车从营地出发赶来,幸好路上没有出现情况。“等到傍晚5点左右,我突然透过车窗看到远处出现一个黑点,等到它慢慢驶进,我看到雪地车后扬起大片的雪花。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见过开得这么快的雪地车!我估计当时雪地车每小时的速度超过了16公里,开得太快了。”

  崔祥斌是一口气讲完了这次最冒险的经历,听得记者在一旁都忘了插话。

  “我们得救后,又继续完成了原定的考察任务,然后才返回大本营。”

  崔祥斌说,3600公里就是这样一天接着一天跑出来的,而且都是跟他的考察设备“冰雷达”一起完成的,一般考察队员的考察路程可能在2500公里左右。

  “由于冰雷达是由雪地车提供电力,所以我每天都在车上,由于车子太颠簸,不敢坐不能站,许多时间都得用躺的姿势来完成考察。”

  整整两个多小时,记者一直听着崔祥斌讲述他的南极科考故事。他说,希望过两年能再次去南极,相信下一次自己能准备得更充分。

  本报记者 沈伟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发现新闻 D0015 浙大博士南极奔走3600公里 2008-4-22 48257178002CE1734825743200309B0B[A1-沈伟红≈B1-沈伟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