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世界读书日
提醒阅读重要
· 浙江作家焦虑自己是温吞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作家是不是普通人?作家还要承担精神守望的责任吗?昨天举行的浙江文艺创作座谈会上,浙江文学界自己把脉——
浙江作家焦虑自己是温吞水
  本报讯 昨天是第14届世界读书日,爱看书的人在书店汇集,而有一批写书出书的人,由省委宣传部召集,也在一起探讨浙江作家、浙江文学。

  座谈会邀请的是全省文化界精英:叶文玲、黄亚洲、袁敏、盛子潮、艾伟……他们抛出一个个问题,作家是不是普通人?余华、麦加原来都是浙江的,为什么在浙江不红,出了浙江就红?作家的收入是不是太少?作协要认可“80后”“90后”写手吗?……浙江文学界很焦虑。

  作家要把身体

  降到普通人位置

  作家是不是普通人?这是昨天座谈会上的焦点。

  柯平,湖州师范学院教授、诗人,目前在写大运河。他已写了一稿,最近又把自己推翻了,打算重写。“我对运河了解得越多,对自己越是怀疑。这条2500年来跟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河,凭一个诗人气质,一次探访,能否展现出来?由此我想到另一个概念,深入生活。以前提深入生活是到群众中去,写周围的人,写他们的生活才有人看。现在想,对一个题材,把历史、现状、内蕴弄清楚,是否也是深入生活?”

  对“深入生活”的疑问,柯平又把它引向作家、诗人这个群体,“作家、诗人的定位,是不是把自己从人群中脱离了?以前感觉和普通人不一样,现在在商品经济打击下,老实一点了,没有那么骄傲。但作家诗人真的不是普通人吗?你完全是一个普通人,区别只不过你是写东西的。这不仅仅是姿态放低的问题,是这种思维的转换,把身体降到普通人的位置。作家不是身份,他一定要作品比人大。如果人比作品大,估计作品也不会太好。”

  浙江作家

  会温吞水化

  座谈会上,浙江文学界精英一直在自问,为什么浙江作家常处在温吞水状态,“烧不开”。浙江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直截了当说,浙江的文学创作比之兄弟省份,“稍逊一筹”。

  何志云,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文学评论家。19岁离开浙江,2005年回杭,在外闯荡几十年,他回浙江短短三年,已感受到“温吞水”现状的压力。

  “三年下来感受到浙江文学界,有点‘温吞水’化。在文学界,观念冲突少,情感碰撞少,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烦杂性少。”

  在他心目中,作家应该是一群不满足的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他要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疑问,有疑问才会有碰撞。

  “杭州在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对浙江作家来说,富裕之后怎么安放人心;舒适之后,怎么探索生命,都需要无止境的思考。但在现代化都市中,作家容易把身体和心灵遮蔽起来,缺乏对城市日常生活感的把握,浙江作家应该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点,回到常识。”

  李森祥,嘉兴市作协主席,电视剧《卧薪尝胆》的编剧。他觉得浙江文学目前“烧不开”的现象,责任不全在作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包装,浙江文学界是妄自菲薄了。

  “艾伟、柯平这些人,为什么没红起来?余华、麦家原来都是浙江的,为什么走出去才红?为什么他们在浙江红不了?这里潜伏着一个问题是,浙江怎样打造自己的有创作潜力的作家?主管部门向作家施肥也不少,每年签约作品也不少,其中也不乏好作品,怎么打造包装这些作品而不湮没呢?浙江文学界现在有点妄自菲薄,其实目前浙江缺一个包装机制,没像造一个明星一样去打造作家。”

  《江南》杂志社主编袁敏,她从一个推手的角度认为,浙江的文学创作需要搭建一个流畅的推动平台。比如把刊登在《江南》的优秀原创小说出版成书,再做影视剧,达到资源运用最大化,影响最大化。

  肯定人性的

  作品太缺乏

  艾伟,宁波《文学港》副主编、作家,他最近在读两本不入纯文学作家法眼的书,其中一本是日本一位“80后”女作家写的《一个人的天气》,还有一本是阿富汗作家写的,记载了阿富汗几十年动荡中的生活。

  “日本‘80后’女孩写的书,她里面有传统的背景,有季节的敏感,有对生命的关注。而我们‘80后’的想象,是都市的、浮华的、享乐的,与传统文化的脉络是隔绝的。阿富汗作家写的这本书,即使讲苦难,还是讲出了人性中肯定的一面,善的力量,用感动、善良、温暖去打动读者。现在文学界肯定人性的东西好像比较缺乏,人性黑暗的一面,苦难黑暗的经历,更多被现在的作家关注。我读的这两本书是畅销书,纯文学是不畅销的,这现象值得研究。”

  “在经济建设高潮到来时,文学创作高潮也必将到来。这个时候最需要作家的精神守望。一个时代,诱惑太多时,正是拼精神拼文化内涵的时候。”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觉得,作家这个时候最应该担当精神守望的责任。

  “80后”“90后”

  写手书卖得动

  嵇亦工,杭州市文联主席,他抛开浙江文学界老问题,提了一个新现象,怎么看待“80后”“90后”写手。

  “我们这批‘60后’的人,也要关注‘80后’‘90后’写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和我们不一样,但才华已体现出来。虽然我也不爱读他们写的玄幻小说,但他们写的书能卖上几十万册,这是事实。所以文学界、作协有责任尽早发现他们,跟他们交朋友,扶持他们做文化创意传播。”

  本报记者 王玲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D0002 浙江作家焦虑自己是温吞水 2008-4-24 48257178002CE17348257434002D1810[A1-王玲瑛≈B1-丰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