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6版:发现
3  
PDF 版
· 显微镜下纳米丝:金色向日葵
· 管理学家解释血拼和网瘾
· 医生诊断痴呆症还是直言不讳好
· “看到荷叶冰,就想西子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管理学家解释血拼和网瘾
  本报讯 你一定体会过疯狂购物的快乐吧?那你一定也会在一次次刷卡后深深地体会到心痛的滋味!为什么购买的喜悦会在瞬间转化为支付的痛苦?而我们为什么一次又一次重复着这种“快乐并痛着”?

  近日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脑神经的这种现象,当他在第三届“长三角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协作网”交流会议上发布这一脑神经管理研究前沿的内容时,引起了来自长三角近20所高校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马庆国认为,人类的大脑也是一个管理学家,在网络沉迷、性别歧视、风险投资等诸多重要行为中具备了管理学的能力和特长,这种功能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密切相关。

  他说,主管“购物的快乐感”和“支付的痛苦感”的脑神经分别活跃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内,这两种感受长期被大脑的不同区域记忆并存储。所以当人在购物时,管理“支付的痛苦感”的脑神经会相对安静,而主管“购物的快乐感”会非常活跃;当人购物完毕后,情况则完全相反。

  在各种风险决策中,也是同样道理。风险越高时,大脑神经会在特定区域内越活跃,让你意识到这是“险情”,反之,越平稳,越会提供“安全”的信号。

  马庆国又举例分析,比如在医学上,青少年近视分真假两种,如果将“假性近视”按照“真性近视”来治疗的话,会把可以治愈的眼病变成不能根治的真性近视。我们所知道的“网瘾”也分真假两种,如果家长因为孩子长时期沉迷于网络就断定孩子已经形成“网瘾”,并对症下药的话,就可能会导致问题的恶化。实际研究案例就已经证明,从沉迷网络到“网瘾”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判断标准就是通过观察脑神经在其管理“网络”辖区内的出现频率。

  本报通讯员 周炜 本报实习生 赵菲

  本报记者 俞熙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发现 D0016 管理学家解释血拼和网瘾 2008-4-29 48257178002CE17348257439001351A4[A1-俞熙娜≈B1-梁建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