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复兴之桥
3  4  
PDF 版
· 让上海从此“上海”
· 十分钟,送货到香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海大桥
让上海从此“上海”


  东海大桥

  让上海从此“上海”

  一肩挑起大陆和海洋

  东海大桥的肇建源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也就是现在的洋山深水港。

  最早要追溯到1992年上海第六次党代会,那时深水港建设就被列为上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之首。1995年9月,有专家提出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建深水港的设想。

  这一设想一提出,由港到陆的陆上通道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9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道路桥梁设计研究院院长丁健康接到了任务,论证从洋山建造海上大桥的可能性。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做了5年,直到2002年6月26日,东海大桥海上段开始打下第一根桩,中国桥梁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从江河走向外海。

  32.5公里大桥合龙误差小于2毫米

  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张洪光说,他从来没有在哪个时候像在建东海大桥时那么关心天气预报。“我们需要随时掌握海上的天气情况,潮位、风力、风向,一件活计很可能过了一个时间点就没法干了。”

  而最紧张的莫过于主桥孔最后剩下8米等待合龙的时候,这个8米填上意味着整座东海大桥就正式建成了。说来也许你不信,长32.5公里的大桥,在最后合龙段的精确度竟然以毫米计。“螺栓和螺栓孔只有两毫米的间隙,也就是说最终的误差只能在2毫米以内。”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海上的天气千变万化,不要说钢筋、混凝土比例的调和,连其热胀冷缩都得看天制作。

  “我先把历年的气候资料调出来,然后在合龙的两个月前就开始对海上的天气变化作精确的记录,找出桥位所在海域的各个气象参数和陆地参数的差异性以及温度的变化比较。”

  最终合龙的时间定在了2005年5月24日晚上11点开始,对好位置,一个个拧紧,足足干到第二天凌晨5点,直到最后一个螺栓就位。张洪光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

  “巨无霸”穿梭,国际大港气势磅礴

  在桥上穿行半个小时,我们来到洋山深水港。在暮春的细雨中,整座港口显得静悄悄的,人烟稀少,更多见的是一辆辆运载集装箱的“巨无霸”在不停的忙碌。隔着铁栅栏,我看到码头边巨大的起重机一溜排开,一个个集装箱排列整齐的堆放在旁边。一派国际大港风采已经宛然若现。

  回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脚底下这座大桥是那么的令人踏实,正如丁健康说的,东海大桥作为洋山港区连接上海陆地的唯一通道,如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一大“动脉”,改写了上海不“上海”的历史。

  碧海滔滔,一桥飞架,从上海至东海上的洋山港30分钟就可直达。上海,从此名归实至,这个东方大港从此由“江河时代”迈入了“海洋时代”!本报记者 章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复兴之桥 A0006 让上海从此“上海” 2008-5-1 钱江晚报a00062008-05-0100008;钱江晚报a00062008-05-01000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