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复兴之桥
3  4  
PDF 版
· 教科书上的“中国符号”
· 生逢百废待兴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南京长江大桥
教科书上的“中国符号”
  南京长江大桥

  教科书上的“中国符号”

  天天堵车,老大桥仍是交通枢纽

  4月17日,南京的出租车司机黄女士听说要上大桥,一度拒载,记者再三解释后才勉强成行,没想到刚好遇到一个小交通事故,从上午8时多到11时多,车在4589米的大桥上堵了2个多小时。

  “知道我为什么劝你不要上桥了吧?大桥堵车是常有的事儿,不堵才奇怪。”黄女士气呼呼地鼓起了腮帮子。

  拥堵的交通,证明这座40年前建成的大桥,仍在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10月1日通车,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 辆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 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公路引桥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双孔双曲拱桥形式。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200幅铸铁浮雕,南北两端各有两座高70米的桥头堡,堡内有电梯可通铁路桥、公路桥及桥头堡上的了望台。

  这样的建筑、这些数据在40年前多么显赫。如今这座“中年”大桥看上去老旧而拥挤,桥身颜色暗淡,栏杆斑驳。南京人对大桥的感情很复杂,他们抱怨它狭窄的双向四车道,甚至有些嫌弃它陈旧的外表,但无论如何,南京长江大桥,一直是萦绕南京人心头的骄傲情结。

  “只有市内车辆能走大桥,不然更堵。”黄女士说。2000年左右,大桥就开始拥堵起来,那时执行的规则是外地中小客车单双号通行。于是“单号外地车双号过夜”就成了大桥一景。司机宁愿在驾驶室里蜷一宿,也不愿“又绕20公里路、又得缴费”地走南京长江二桥、三桥。

  几年下来,拥堵更甚,2005年12月20日开始,大桥禁止外地中小客车通行,正式退出区域交通历史舞台,变身为“市内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钟训正风趣地说:“40年前也根本不会想到——堵车那么厉害、万吨巨轮那么多、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想也不想,他们就说“行”

  宋培起,今年68岁,4月15日,记者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口,南京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见到了这位伴随大桥快半个世纪的大桥工人。

  宋培起的办工桌上放着一叠A4大小的方格稿纸,纸上满是蓝色墨水字——那是他刚刚开始撰写的《南京长江大桥回忆录(暂名)》。宋培起笑眯眯地说:“今年是南京大桥建成40周年,不过,我已经陪伴它49年。”

  1959年,19岁的宋培起进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先遣组,当上了中铁大桥局二处施工记录员。“那时候我们年轻,冲劲十足。苏联专家走了,上面问自个建大桥行不行?大家都想也不想,说‘行’。”

  其实早在解放前,日本人和美国人都曾想在这里修桥。但是,面对这里的复杂的地质和水文情况,他们只能断言说,在南京修桥,比登天还难。

  但中国专家和工人们硬是完成了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争气钢。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跨度是160米,首当其冲的是大桥的钢材,原本是准备从前苏联进口的,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进口的渠道被堵塞。鞍山钢铁公司全力以赴地开发16锰桥梁钢,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关键材料问题,当时16锰桥梁钢被称为“争气钢”。

  极限潜水。桥墩是否在水下站得住,潜水员的工作至关重要。当时,中外资料记载,潜水员用普通设备只能下水三四十米深。这是潜水员的“警戒线”。长江南京段水深,正桥的4、5、6、7号桥墩都在水下65米左右,涨潮时更是到了82米,大大超过了普通潜水装置下潜的极限深度和世界记录。怎么办?“当时那种形势,是硬着头皮也要上。”宋培起说,“各地方来的精壮汉子,全要求30岁以上,35岁以下,先选出2000个,再经过层层体检最终选出8个人。”潜水工一次下水最多只能工作40分钟,然后就要上来。最关键的步骤就在上来,因为水下压力厉害,如果一下子浮上来,压力突然减少,人要爆炸,所以就采取‘水下减压法’,慢慢上浮。每10米减一次压,慢慢习惯。从60米以下浮上来,大概需要5个小时,上水之后马上进减压舱休息,一天就过去了。

  本报记者 杨晓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复兴之桥 A0005 教科书上的“中国符号” 2008-5-1 钱江晚报a00052008-05-0100019;钱江晚报a00052008-05-01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