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1版:天下
3  4  
PDF 版
· 天时地利人和推动“暖春”
· 胡锦涛向奈良赠送鉴真塑像
· 胡锦涛结束访日回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天时地利人和推动“暖春”
——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解读“暖春之旅”
  将近24年前,刘江永31岁,参与接待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

  回忆那段经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记忆犹新,拿出当年日本青年访华团一面团旗和三枚徽章。

  谈及其中一枚带有日本富士山和中国黄鹤楼图案的徽章,刘江永介绍说,“这是中日青少年交流的印迹,是中日友好的见证”。

  这位如今以日本与东亚地区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者认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6日至10日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有着特殊背景,是“天时”、“地利”和“人和”使然。

  天时:中日关系“新起点”

  落座新华网“新华国际访谈”演播室,刘江永9日说,就“天时”而言,中国现阶段处于一个新起点:今年是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

  而且,中日关系如今也处于一个新起点: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同时也是中日双方克服种种困难、障碍和曲折,使两国政治关系告别21世纪初经历的不正常状态。

  刘江永说,胡主席访日的重点,是与日本领导人就中日关系21世纪发展共同作出规划,同时也是进一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特别是在最大限度内凝聚共识,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第四份政治文件。

  中日第四份政治文件,7日由胡锦涛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名为《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日之间先前三份文件分别是中日两国政府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以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为内容;1978年8月12日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11月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地利:从地理接近到心灵靠近

  谈及“地利”,刘江永说,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地区两个重要的强国,双方如今都感到两国不仅地理上接近,心灵上也应该靠近,两国有必要共同为振兴亚洲、为世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这位中华日本学会《日本学刊》编委看来,胡主席与福田首相签署的联合声明有一项重要表述,即“长期和平友好是中日两国的唯一选择”。

  “我认为,”他说,“这句话分量很重,实际体现了(先前)三份政治文件的基本精神,并且也是为战略互惠关系注入了灵魂。”

  人和:双方领导人作用关键

  至于“人和”,刘江永说,决定两国关系的根本因素应该是人民的意愿和国家的利益以及重要历史时刻的当政者和领导人,三者缺一不可。

  他指出,“日本领导人在新世纪前一段(时期)出现了一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言行,导致本来在新世纪应该有新面貌的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结果。”

  不过,从前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10月访华的“破冰之旅”,到中国总理温家宝2007年4月访日的“融冰之旅”,再到现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2007年12月底的“迎春之旅”,两国关系出现转圜。

  他说,在中日现有关系基础之上,胡主席与福田首相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即建立中日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这首先有利于双方高层建立互信;其次也有利于双方就两国之间的重大问题以及多边、地区和国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避免战略误判。

  “暖春”:暖在基层 暖在青少年

  涉及胡锦涛主席访日活动安排,刘江永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暖春不仅要暖在高层,而且要暖在民心,暖在基层,暖在青少年。”

  他认为,胡主席抵达日本后首场政治活动是会见日本友人的后代,随后又在早稻田大学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开幕式,显现中国领导人与日本朋友打交道时以人为本、有人情味的外交传统。

  中日最近这份联合声明的内容之一是“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民友好感情”,两国随后发表的新闻公报则约定“今后4年每年开展4000人规模的青少年交流,并将为最大限度有效开展青少年交流作出努力”。

  王妍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 B0001 天时地利人和推动“暖春” 2008-5-11 48257178002CE173482574450048B514[A1-新华社稿≈B1-董立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