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7版:人文
3  4  
PDF 版
· “北钱南王”成绝唱
王元化走了
· 粉丝相互不买账
BOBO面和心不和
· 陈逸飞遗作
《雾里水乡》杭城露面
· 梅兰芳长子梅葆琛去世
· 杭城KTV收费
还能享受最后的“免费午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采访过王元化的本报记者回忆:“因为药物的作用,王老先生不停地擦汗,他还为影响了自己的绅士风度而感到不好意思。”
“北钱南王”成绝唱
王元化走了

  本报讯 中国又失去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因病医治无效,5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自上世纪90年代痛失钱钟书,中国学界泰斗“北钱南王”,剩下王元化独倚一角,对中国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思索。而今,“北钱南王”成绝唱。

  王元化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生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著有《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文心雕龙创作论》、《清园夜读》、《读莎士比亚》等。

  学术圈内人评价,王元化先生属于学者兼文人的知识人。他不像传统的文人型学者那样排斥横撑竖架的社会科学。他深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曾发感慨:国人对西人政治学说,功夫下得太少。他深悉社会科学的精彩与力量,对马克斯·韦伯等西哲也能读其书而敬其人。2001年,法国的大师级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讲学时,王元化先生作为大师级学者,受邀与德里达进行了精彩的哲学对话。

  生前,对于一切美丽的事物,元化先生都特别爱好,特别钟情,他对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都多所涉猎,并有很高的鉴赏力。88岁生日来临之前,上海书店赶制了一份独特的生日礼物———王元化和夫人张可共同翻译的《读莎士比亚》。

  斯人已逝,音容、性情和人格长存。作为王元化的好友,华东师大教授钱谷融对王元化先生了解至深。他说,王元化无论谈什么问题,都要穷根寻底,究明它的来龙去脉,然后一空依傍,独出心裁,作出自己的判断。尽管他的态度十分谦虚,而且也真诚地欢迎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来与他商榷。但在骨子里,他是十分自信的,他的主张不是轻易动摇得了的。“在他那里,治学与做人是一致的。王元化坚持自己的思想信念,也就是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钱先生说,通过多年来同他的接触,我在他身上既看到了他的英锐而激烈的一面,也看到了他的沉潜而雍容的一面。

  遥想王元化老先生的学者风采,令人景仰怀念。迈入新世纪时,本报一位老记者曾与浙江日报社文艺部记者一起,拜访来到杭州的王元化先生。回想当年,80多岁的王元化先生依然很有风度,思维敏捷,平易近人,他对王老先生的去世感到哀痛。“我向王老请教为何当代出不了钱钟书、季羡林这样的文化大师?他回答说,经历了十年文革,‘左’的思想禁锢影响了创新,出现学贯中西的大师有些先天不足。”

  学问、思想和人品,让王元化的文化力量影响到很多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本报文艺部记者文敏女士也有幸亲耳聆听王老先生的教诲。2006年,文敏造访住在上海庆余别墅的王元化先生,当时王老先生已经患上了癌症,但精神头还很好。“我们住在他隔壁,一大早,王老先生来敲门,邀请我们去散步。”文敏回忆说,“因为药物的作用,王老先生不停地擦汗,他还为影响了自己的绅士风度而感到不好意思。”她说,王元化先生谈古论今,学识渊博,记忆力好得惊人;但作为老师和父亲,他又是非常严厉的。“王老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文人中学问最好的人之一,他的去世是中国的一大损失。”

  本报记者 陈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B0007 “北钱南王”成绝唱
王元化走了
2008-5-12 48257178002CE173482574460042836B[A1-新华社稿≈B1-韩晓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