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大地震·救援
3  4  
PDF 版
· 废墟上,平民英雄站起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废墟上,平民英雄站起来!
  废墟上,平民英雄站起来!

  徐艳,一个人救了几个人,这几个人又去救更多的人。

  半小时5人起死回生

  绵竹市与震中汶川仅几山之隔。清平、天池、金花三个乡镇,就坐落在海拔近两千米、层层叠叠的山里。地震发生后,数万人被困,生死不明。

  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把道路和通讯线路完全砸断。盘山公路和河谷里堆满了大则近百立方米、小则一人高的巨石。就在队伍前进的途中,还有砂石伴随着轻微的余震从山上滑落。

  32岁的徐艳是下山群众中的一员。地震发生时,正在清平一座茶庄聊天的她冲出门去,被甩出1米多远。晕了几分钟后,她听到了四周救命的呼喊声。

  “救人!”她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发现另外几个像她一样只有些轻伤的人已经开始刨土找人。分工很默契地开始了——男人负责救人,用没有任何工具的双手去挖,挖得鲜血淋淋;女人负责包扎,把衣服撕成布条,蘸点从倒塌的商店找到的白酒。

  仅仅在半个小时内,她所在的王家坪一角就扒出5个幸存者。于是,一个人救了几个人,这几个人又去救更多的人。

  从12日开始,徐艳和村民们每天只能喝一碗稀粥:水是青壮年们从几里外的一眼山泉挑来的,米是从土里扒出来的。但食品还不是最缺的物资。人们一次次在废墟中寻找药品,但村里唯一的一个药店已经被深埋进了地里。

  伤员被集中在了一起。徐艳听着那些重伤的人在大雨中呻吟,却又无能为力。“有的人是活活痛死的啊!”她说。

  司机唐明清:“为尽快停车让旅客紧急疏散,我只能撞向山路左侧的岩石,否则车就会冲到河里去。”

  为了25名旅客,他失去左腿

  5月12日上午,50岁的九寨运业壤塘公司司机唐明清像往常一样,驾驶从壤塘县开往成都的大巴,快速前行。

  12日下午2时30分许,汽车刚出理县县城,地震发生,并引发了山体滑坡。“当时天空一片黑暗,山上石头不断滑落,汽车也失去制动。”躺在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唐明清对新华社记者说。

  唐明清迅速将汽车开向旁边的山上,他选择了向左猛打方向,用巨大的冲力强制车辆停止,这样做的代价是毁坏驾驶室。“为尽快停车让旅客紧急疏散,我只能撞向山路左侧的岩石,否则车就会冲到河里去。”

  大巴车停了,另一名驾驶员曾健与售票员陈明勇迅速把车上25名旅客疏散到安全地带。但是此时的唐清明却只能呆在车上,他被卡在里面,不能动弹。

  没有通讯,无法施救,曾健与陈明勇急速冲向理县县城联系当地交通部门。随后三个多小时里,唐明清不断尝试自救。

  “看着左腿不断流血,我知道保不住了。”交警用一个小时打开了驾驶室撬开座位。唐明清被送往理县县人民医院,左腿截肢。“这是天灾,没有办法。好在旅客都获救了。”他说。

  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谷运麒介绍说,截至15日,医院已从理县、茂县、黑水等地接收了20多名病人,其中6名重伤者,主要是砸伤、脑外伤和截肢等,医院正因病施救,并与上海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目前绝大部分病人病情稳定,医疗费用由政府负担。

  “这样的时候,所有受灾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志愿者烟雨说。她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去看看才8个月大的女儿。

  6天新郎做志愿者

  30岁的佟家辉6天前刚刚做了新郎。2天后,从电视上看到地震画面的他抛下妻子赶回成都,只觉得“能送一瓶水就送一瓶水,一定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12日地震发生,他驱车马不停蹄,从都江堰到彭州,从德阳到绵竹,短短的几天他已经跑了一千多公里。每天清晨出发,车里满载着自己、同事和网上“群友”捐赠的物品,一直到深夜把所有物资分到受灾的村民手里他才匆匆回家。

  “没什么可佩服的,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在面对记者时,佟家辉淡淡地说。下一步,他打算去受灾最严重的汶川。

  “这样的人”自灾情发生后,在四川灾区随处可见。从成都赶往灾区的路上,打着双闪,写着“抗震救灾”标志的车辆络绎不绝。在遇到救护车、军车和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时,他们自动让道。看到路旁倒塌的房屋,呼救的路人,他们停下脚步,参与营救。

  家住成都温江区的杨建在灾情发生的第二天就独自赶往了都江堰,帮着人们在废墟里寻找亲人。在重庆工作的姜振国跳上开往成都的火车,买了食品就往灾区赶。在德阳打工的少年小黄和小艾坐车赶到绵竹的重灾区九龙,帮着老百姓从倒塌的房屋里抢救东西……

  “这样的时候,所有受灾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志愿者烟雨说。她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去看看才8个月大的女儿。

  许多这样的志愿者互不相识,在奔走的路上汇集到一起,商讨灾区最紧缺的有什么,从饼干、面包、矿泉水,到一次性碗筷,再到婴幼儿的奶粉衣物药品。为了不给政府添负担,许多志愿者选择赶往灾区偏远的农村,“政府来不及照顾的地方,我们去”。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虽然没法亲赴灾区,却用自己的方式贡献着力量。在成都的各大捐赠点,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捐钱捐物。甚至在街头,记者也曾听到有人询问“在哪儿可以献血?”这样的行动,在中国各地,汇聚成巨大的暖流,温暖着这片饱受灾难的土地。

  在网上,在手机上,流传着这样一条信息:“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众志成城,在13亿这个数字面前,是如此的真实。

  唐加林、周玉发等6名矿工经过井下88小时的坚持和9个小时的跋山涉水,他们来到了镇政府搭建的临时救灾点。

  坚持97小时,6矿工成功自救

  16日下午4时,6名汉子背着包袱,步履艰难地来到四川省绵竹市金花镇镇中心。经过井下88小时的坚持和9个小时的跋山涉水,他们来到了镇政府搭建的临时救灾点。

  他们是50多公里外的金花镇向水沟磷矿的矿工。地震发生时,他们大部分在井下工作,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冲出井外,发现井外山壁滑坡巨石刷刷地往下滚,于是搬回井口工棚里存放的食物,回到井下躲避了88个小时,在确定天气晴好后徒步回到镇中心。

  “我们怕得不得了,怕井口被砸塌,怕被饿死,怕家人出事。但一想,地震已经发生了,已经这样了,坚持一下,也许还能见到家人。”44岁的矿工周玉发说。

  周玉发告诉新华社记者,地震发生后,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往外冲,但发现井口外滑坡严重更危险,又想起老矿工说其实井下很坚固,地震时也很安全,就把地面上的食物收集起来搬回井下,在离井口50米的地方安顿下来。

  他们在井下的“家”,是2.5米宽、2.2米高的巷道的一部分。由于井下有自备电源,他们有昏暗的灯光。

  “我们一天吃两顿,早上10时一顿,下午5时一顿,有米饭,有萝卜,能吃饱,喝井下的水。一切吃的都集中起来用,由我们井长指挥。”周玉发说。

  幸运的是,井上工棚存有好多袋50斤一袋的大米,井下有地下水。

  周玉发所说的井长叫唐加林,有近20年井下工作的经历。地震发生时,他在井上的工棚里,大地抖得都站不住,他抓住一根3厘米粗的树枝才站住,只见两边山壁上的巨石哗哗落下来,有的有几千斤重。

  地震一停,唐加林就立刻组织部分冲出来的井下矿工救井上两名被巨石压住的工友。余震不时发生,小的余震就继续救,大的余震就逃回井下,等平静下来再继续救。

  “每个人都救了四次才挖出来,抬到井下。大部分人大概当天下午3点起开始躲在井下。”唐加林说。

  地震的惊吓,对家人的担心,井下的每个人情绪都不稳定,有人要冲出去回家,而外头连续下了两天雨,不断发生滑坡。唐加林不让大家出去,而且组织大家每天开一次会,给大家打气,大家也互相打气,互相宽慰。

  “地震已经是现实了,怕也没用。我心里还有些希望,想走出去。” 28岁的矿工严虎成说。他家里有老婆、2岁的小孩和50多岁的妈妈。他说,出来后最想知道亲人的下落,想与亲人团聚。

  “感到没希望了,就想到爸爸和老婆。我要找到他们。”矿工魏荣贵说。

  经历了12日下午和夜晚,13日、14日、15日三整天,他们终于在16日上午7时徒步离开井口,开始了漫漫返乡之旅。

  “安全第一。地震第二天、第三天外头一直在下雨,滑坡塌方特别厉害,我们不敢出去。第四天晴了一天,我们这里一般头一天晴后一天也晴,于是大家晚上开会决定出去。”唐加林说。

  于是,每个人口袋里装满了炒米、一共带了几个包袱就出发了。

  他们走了足足9小时后,终于坐在了镇政府临时救灾点的床垫上,啃起了馒头,喝上了矿泉水。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但眼里布满了血丝,眼神里透出疲惫。休息了半个小时,他们在一些人护送下再次上路。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大地震·救援 A0007 废墟上,平民英雄站起来! 2008-5-17 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13;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21;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17;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23;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22;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20;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15;钱江晚报a00072008-05-1700027;48257178002CE1734825744B005D202D[A1-新华社稿≈B1-陈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