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运动员只有171名,2000多学生为这次运动会忙碌,这是记者日前在杭州留下中学举行的杭州市第三届特殊学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看到的感人一幕。10所特殊学校,171名特殊孩子,他们也要像正常孩子一样,在竞技场上表现自己的运动能力。
为这些孩子拉赞助不丢脸
赛前,我就听说了一些关于赞助的事情。西湖区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从来不去拉赞助,这次承办特奥会,她突然想为这些孩子拉些赞助。“我平时不好意思开这个口,觉得很丢脸,但这次开了口。”
听说是为特殊孩子拉赞助,不少单位二话不说:浙江高尔夫慈善基金会一次捐赠3万元,设立助学金,以后每年赞助1万元,主要用于贫困特殊儿童的助学,奖励优秀特殊儿童,购买特殊儿童的康复器械;开幕式那天,“宝丽眼镜”对所有参加此次运动会的特殊儿童进行视力检查,一旦检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当场免费赠送一副眼镜……
每个人都在超越自己
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不管他们是否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还是患有唐氏综合征。孩子们在运动场上的表现,让这些父母很欣慰。
何伟是紫荆花学校的学生,到了3岁还不会说话、走路,去医院一检查,患有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医生建议多训练,多运动。在之后的两年,他的手指伸不直,妈妈就让他抓沙子;每天晚上陪他跑步、踢球,慢慢的,他喜欢上了体育。
如今,他是学校特奥训练队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参加的项目是男子丙组50米、100米和200米。看着孩子在运动场上飞奔的样子,妈妈禁不住掉眼泪:“他常常跟我说,他要在特奥会上拿冠军,为了这个目标,他比正常的孩子还努力!”
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
在运动场上,记者遇到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已经在学校待了14年,孩子早已到了跨出校门的年纪,但还是继续留在学校,成了一名“高龄生”。母亲说,她要工作,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又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待在家中。每年为了让孩子能继续留在学校,这位母亲要向校长请求好多遍。“万一哪天我们都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呀?”
给这些孩子出路,让他们自食其力,西湖区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每年投入经费,在一些地方建立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服务;加大对紫荆花学校的扶持,实施向职业教育办学发展,促成紫荆花学校与一些企业合作,每年让一些高段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职前教育技能培训,让不少孩子有了一技之长。
本报通讯员 陈文燕
本报记者 梁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