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诗歌再热,因为它开始为别人痛
· 《唐山大地震》火线加印
抗震救灾图书火速上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6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四川地震引爆全民写诗热潮,中国诗人集体反思,为何“草根诗人”风头盖过名家——
诗歌再热,因为它开始为别人痛
  本报讯 这次四川大地震引爆全民诗歌热潮,网站、报纸、电视、手机短信,几乎无处无诗。这些第一时间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的诗作,专业诗人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网友,这些“草根诗人”的诗作第一时间出现网上,并以直击人心的力量迅速被传颂,这个现象也令专业诗人反思。

  面对灾难

  诗歌成为心灵鸡汤

  5月13日上午,一只废墟中垂下的孩子的手触动了24岁的山东青年苏善生,他用10分钟,把三年前写给患绝症女友的诗《亲爱的请抓紧我的手》改成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随后发在百度“地震吧”里。让苏善生没有想到的是,这首诗被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被各大电视台主持人哭泣着朗诵,被热心的网友们改编成动人的MV,被众多音乐人多次谱曲进行演唱,连法国的一份报纸也用了整版刊登这首诗。

  昨天,记者在百度搜索“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结果是191万多项。而网上还有无数个像“苏善生”这样的草根诗人,他们难以计数,他们的诗歌正在成为灾难降临之后人们的心灵鸡汤。

  在原本已有的百度“诗歌吧”、天涯社区的“诗词比兴”和“天涯诗会”中,与地震有关的诗歌新作层出不穷。这些诗的作者有专业诗人,而更多广泛流传的诗作者是普通的网友,甚至有些人从来不写诗。

  本报也曾在四川地震发生之后,第一时间推出了“大地震人文叙述”的诗歌专版,本报记者从新闻记者的角度,火速创作出叙事组诗。诗的语言谈不上有多精美,但感情真挚,刊发之后,很多读者打电话说,“被感动得哭了”,“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口子”。写诗的本报记者也被多次受邀上电视朗诵自己的作品,这让很多记者心生感慨,灾难面前,一首诗的力量可以引发如此巨大的人间共鸣。

  中国诗人集体反思

  诗歌再热,

  因为它开始为别人疼

  但这些快速出炉的抗震诗其实也没有那么轻松。宁波一位女诗人在大地震发生之后,一直没有动笔。“以前写诗都祟尚唯美的,技巧的。这次不一样,开始为别人疼痛,但忽然把小我撇开来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了,不知道怎么样表达了。反而是网友的诗点醒我,让我知道诗人应该进场了。”

  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说,“诗歌比较快捷,可以抒发民族的激情、祈愿,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曾经有一段时间,诗歌陷在小我的圈子里,与公众的情绪没什么对接。但在人类的大灾难前,诗人的博爱精神,悲天悯人都爆发出来了,虽然有些诗技巧粗糙,但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浙大传媒学院老师刘翔也注意到这种现象:“可能是诗歌这种形式比较凝炼、短小,写起来会比较轻松。过去有一段时间诗歌这种体裁特别边缘,现在大家都来写诗,虽然有些从专业角度来看未必很好,但特别感人。这对每个诗人来说,也是有帮助的。”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分析这一现象时说,在个人的领地,诗歌可以是语言的结晶体,诗人可以在那里对一个词反复打磨,但面对一个紧迫的公共语境说话时,诗歌毫无疑问承担着另一种使命。

  本报记者 韩晓军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C0001 诗歌再热,因为它开始为别人痛 2008-6-3 16C51B30FB7589244825745C003F197F[A1-韩晓军≈B1-宋宾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