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大地震·时评
3  4  
PDF 版
· 外媒
· 爱情“地震波”
· “应急反应”有多少后劲
· 让历史告诉未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外媒
  外媒

  (一)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中国政府出色地通过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

  (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方官员肩负着确保人民安全的重大责任,“这些地方官员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作用令人感动”。    

  (三)

  德国《新德意志报》:

  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开放,而且反应惊人的迅速、公开和果断。

  北京和上海的步行街上到处都是身穿红白色T恤衫的年轻人,他们手举国旗和标语牌,拿着捐款箱。他们团结一心,不是因为国家下达了命令,而是因为他们想帮忙,想为国家承担起责任。

  改革开放不仅增加了中国的物质财富,也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提高了自信和觉悟。

  (四)

  美国《华盛顿时报》:

  中国政府和公众对此次地震的处理非常专业、富有同情和尊严。解放军和救援工作者准备完善、装备齐全,提供援助迅速。媒体对救援工作以及那些不知疲倦、毫不畏缩地抢救幸存者并给予安慰的个人做了许多报道。整个国家心系此次灾难。

  (五)

  俄新社:

  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知道,一个总理能在两小时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六)

  美国《时代》周刊:

  中国政府目前面临的苛刻考验就是要满足包括地震灾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重建家园的渴求和来自世界各国密切注视下所应承担的大国责任。

  (七)

  英国《经济学家》:

  在(中国和缅甸)两场具有同样毁灭性杀伤力的自然灾难中,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全部被中国政府快速、有效、及时的救灾反应所吸引。两位中国领导人先后来到抗震的第一线慰问视察。包括西方媒介在内的媒体记者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现场,中国慷慨并且诚恳地欢迎外国救援组织的帮助和接受外援,使得最近一段时间因西藏和奥运火炬传递凸现的民众反西方情绪得到了舒缓。

  (八)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在中国,这是一次少有的媒体反应快过行政部门的救灾、调查进度的竞赛。从北京到边远的贵州,可以看到整个行政体系都在把及时公开准确信息作为稳定民心的关键,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短信,都成为官方信息的发布渠道。

  2008年,对于中国,显然是个不平静的年份。年初的冰雪灾害的影响还未过去,这次影响空前的地震又突然发生。中国行政机构此番似乎换了全新面孔,尤其是对公众的信息回应,令观察者印象深刻。

  (九)

  韩国《朝鲜日报》:

  在大地震后持续发生的4000多次余震中,13万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唱着军歌《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修复破损的公路,清理地震废墟,在数万个地方寻找幸存者。在这一刻,13亿中国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世界各国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据新华社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大地震·时评 A0004 外媒 2008-6-3 钱江晚报a00042008-06-0300015;48257178002CE1734825745C0043CBC0[B1-戎国强];钱江晚报a00042008-06-03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