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9版:人文·视听新闻
3  4  
PDF 版
· 影视超市
· 电视强档
· 《爱了散了》
· 《百家讲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百家讲坛》
CCTV-10 今日12:45播出
  唐代诗人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一生写诗1400多首,赢得了“诗圣”的崇高赞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那么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为什么会如此悲愤?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杜甫所写的诗篇里隐含着怎样的忧思?

  通过莫砺锋教授讲解《丽人行》和《兵车行》这两首诗,我们会发现杜甫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疾苦非常地关注,同时莫砺锋教授还指出,就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杜甫早已察觉到大动乱快要发生了。莫砺锋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有什么证据证明这种观点呢?杜甫为什么会提前预感到大唐江山即将飘摇欲坠了呢?

  唐朝是一个不缺乏优秀诗人的朝代,许多的大家、名家都生活在这个时代。公元752年的秋天,杜甫和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四位很有名气的诗人相遇长安,并以相同的题目各自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杜甫的诗,后人对它的争议最大,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说杜甫的这首诗完全是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呢?莫砺锋教授究竟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周宇红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视听新闻 B0009 《百家讲坛》 2008-6-9 钱江晚报b00092008-06-09000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