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返顾30年
3  4  
PDF 版
· 一场官司带来古寺变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少林寺的三十年——
一场官司带来古寺变革
■本报特约《大河报》记者 朱金中 文/图
  释永信简历

  释永信,俗名刘应成,安徽颍上人。

  1981年在少林寺出家;1987年成为少林寺住持,时年22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寺院住持;1999年正式升座成为方丈,成为少林寺1500年来最年轻的掌门人。

  释永信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影视公司等机构。

  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近年来,释永信方丈利用商业推动少林寺的光大事业,在社会上引起争议。有人说是另类的光大事业,也有人说这是背离佛家的传统思想。

  一部电影让千年古刹名扬天下

  4月11日中午,天气并不算好,湿冷中夹杂着几丝寒风,但这并不能阻挡游客的脚步,少林寺山门内外游人如织,上千名游客在参观、拍照。在寺内僧人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一道红墙,喧闹和嘈杂瞬间被隔离,僧人把记者带到寺院西侧一处禅房内:“稍等片刻,师父很快就来。”

  几分钟后,着一件普通黄色袈裟的中年僧人连声说着“抱歉”走进禅房,他就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释永信尽管曾频频见于报纸、电视,但本人看去却沉稳中略显低调——但也是他被冠以“少林寺CEO”的称号。

  1981年,一个16岁的安徽少年揣着一条棉被和20斤粮票来到嵩山,希望能皈依佛门。后得师父行正为其剃度,赐法名为永信。释永信见证了少林寺从衰败到复兴,在他的印象中,80年代的少林寺,可以用“废墟”来形容。“到处是残垣断壁,十几个和尚守着28亩地过日子”,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火焚烧少林寺留下的痕迹仍依稀可见,而寺院的经济来源,就是卖大碗茶。

  少林寺走向复苏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全球热映,让很多人知道了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少林寺。

  少林寺自此打开了一道川流不息的大门。

  “到少林寺去!”成为那个时代不少年轻人的英雄梦想,不知有多少懵懂少年看了不下几十遍《少林寺》后,打起铺盖卷上少林寺拜师学武,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红极一时的《士兵突击》的主演王宝强。如今,拜师学武这种梦想被规范化的武术学校实现。经常在央视春晚露面的塔沟武校号称世界第一武校,仅在校学生就多达1.8万人,而类似的武校在登封至少有五六十家,学生几万人。

  到少林寺去,还有一种方式是旅游,根据统计,1974至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量仅为20万左右,而到了1983年至1985年,这个数字猛增到300万。“那几年,一天能来六七万人,我记得当时很多旅游车辆都是东风汽车,一车载了五六十个人。”释永信回忆。正是从那时起,少林寺旅游收入长期稳占登封市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登封,河南郑州的一个县级市,在少林寺的影响下确立了旅游立市的战略方向,以往的经济支柱——煤炭已经让位给了新兴的旅游业。

  少林寺也在为“旅游经济”不断添薪:1988年1月,少林寺首次公开对外表演功夫;第二年少林寺组织少林武僧团开始国内外访问;1986年,少林寺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书画研究院等……30年来,少林寺武僧团已经出访了七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像少林寺这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景区并不少,但能做到深度开发和挖掘的并不多,而之所以被称为“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官司,让释永信这位当家和尚开始思考新十年的何去何从。

  一场官司带来的发展变革

  1993年,已经担任住持6年的释永信突然得到消息:某食品厂在电视台播出了少林火腿肠广告。在该广告中,不仅出现了少林寺匾额,而且还有以电影《少林寺》主题曲配的广告词“少林、少林,少林火腿肠”。广告播出后,众多佛教徒向中国佛教协会反映情况,抗议少林寺“不该允许商家如此作为”。

  “太不像话了!众所周知,少林寺僧人始终持戒食素,这样对少林寺的影响太恶劣了。”面对各方诘难,释永信有口难辩。这一年的12月,少林寺将这家食品厂告上法庭,这是国内宗教寺院名誉侵权第一案。两年半之后,法院做出终审判決:被告停止、生产、销售少林火腿肠。

  官司尘埃落定,但名誉侵权仍余波未消,少林寺只是表明了反对用少林商标生产火腿肠的态度,但并没有涉及到该厂注册使用少林商标这一源头问题,而这时,很多商家看中了“少林”背后所蕴藏着的巨大商机,抢注“少林”商标的狂潮愈演愈烈。

  有统计表明,当时国内有百余家企业、54个“少林”商标在使用,行业涉及汽车、家具、五金、食品、医药等,居然还有少林酒和少林烟,而境外出现抢注“少林”或“少林寺”商标的国家多达70个、平均每个国家出现抢注11项。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竟然有四个“少林寺方丈”和两个“少林武僧团”出现,被惹怒了的当地侨团和媒体将一纸投诉状递到了有关部门。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面对前所未有的商业利益的挤兑,少林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是闭门清修,还是开门护法?释永信处在尴尬之中:“我们不是法人,不是当时《商标法》的保护对象,对商标没办法去申请、注册,但少林寺的声誉是千百年来众多高僧大德创立下来的,不能毁到我们手里。”

  1998年7月,少林寺做出创举:投资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了公司这个法人身份,少林寺可以依法开展对少林和少林寺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钱大梁说,少林寺至今已拿到45个类别、近200项商标的注册证书。2004年11月,少林寺商标还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00年10月起,少林寺向欧盟、美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少林”商报注册申请。2002年,德国柏林法院民事法庭终审判決欧洲某演出公司:禁止冒充“少林寺”“少林武僧”做广告以误导观众。商标保卫战初步告捷。

  2003年3月,台湾地区一家电影公司与少林寺联系后,就在电视片中使用少林知识产权一事达成了协议。随后,该公司向少林寺实业发展公司支付了38万余元无形资产管理费,这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笔收入。

  千年古刹的华丽转身仍在继续,1996年,少林寺在中国寺院中率先建立了中文网站,现在即将推出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我们过去与世隔绝,与外界的接触仅仅是通过耕作与土地打交道。如今,我们必须与人打交道。我们需要获取知识,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习英语、外事接待、出国访学等等,都要利用网络。”这位拥有宽带、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时尚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方丈说,自己平时每天都要上一次互联网,主要浏览时政及社会资讯。

  网络,让少林寺离现代社会越来越近,同时,伴随而来的质疑和批评也越来越强烈。从旅游经济时代到商业服务时代,少林寺跨入新世纪后,一个异域名词被贴到了少林寺方丈身上,也就有人戏称,少林寺已经步入“CEO时代”。

  一个称谓背后的社会争议

  2002年,美国探索频道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新少林方丈》。这部纪录片以释永信一天的生活为线索,介绍他如何驾驭和率领着古老的传统迈入现代社会,如何坐着奔驰车穿行于繁华都市,如何用手机遥控少林寺内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片子的英文版里,“方丈”被译成了“CEO”。此后,“少林CEO”的称呼频频见诸媒体,有人戏称,少林寺从此进入“CEO时代”。

  “CEO是外国人对方丈的解释,是用外国的概念来称呼的,很不准确,但是我们也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辩论。”释永信挠挠头,显得有点无奈。

  但很多人偏向于用CEO来称呼释永信,大概是因为这位少林方丈与传统观念中佛门子弟的清净和避世大相径庭,过多沾染上了商业的味道。

  毫不夸张地说,少林寺对外界的影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少林寺所引来的质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对此,释永信表示:“有些非议不是坏事,起码这说明外界对我们是关注的,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建议。”

  谈及以后少林寺的规划,释永信侃侃而谈:“如果只是观光旅游,那少林寺就成了博物馆;佛教有文化的一面,又远不止是文化。少林寺真正的价值是真修实证、是1500年从未中断的传承,这些又都落实在少林僧人的生活方式中。每年来少林寺的人很多,下一步我们打算改变游客的参观方式,不仅仅是景观游览,而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从感受达到心灵感动,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返顾30年 B0002 一场官司带来古寺变革 ■本报特约《大河报》记者 朱金中 文/图 2008-6-10 钱江晚报b00022008-06-1000023;钱江晚报b00022008-06-1000005;钱江晚报b00022008-06-1000004;钱江晚报b00022008-06-10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