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儿子在灾区成长
· 无位可坐
· 防晒如防贼
· 沁沁
· 吃饭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儿子在灾区成长
■杨新元


  那天下午,我在办公室接到儿子的电话,告诉我明天下午,他将随省交通部门的道路抢修队奔赴四川广元灾区。儿子的声音是平静的,然而,我的心里却掀起了波澜。灾区余震不断,而儿子去采访的地方,在重震区青川县与广元之间的大山里。给他准备一些什么呢?冒着大雨,晚上我与妻跑了三家药店,买了口罩、创口贴、常备药,然后又赶到超市,买了压缩饼干、卤蛋、一次性短裤等。因为准备第二天的行程,儿子那天从单位回来很晚,除了工作需要的电脑等装备,儿子给自己准备了一个手电和指南针,他说,在野外,这两样是必需的东西。我知道,儿子已做好了最艰苦的准备。给他整理好行装,已过深夜子时,一夜无眠。

  第二天送走儿子后,我的心就一直忐忑不安。虽然儿子离开家不是第一次,在北京读大学就是四年,然而,肩负重任出省采访,又是到充满各种不可知因素的灾区,这还是第一次,所以我心里没有底。晚上七点多,手机响了,是儿子发来的一条短信:“已到成都,报平安。我们将连夜向青川进发。”望着窗外漆黑的天空,我遥祝儿子和道路抢修队的同志们一路平安。那晚,儿子他们又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行程,才到达目的地。当晚天降大雨,他们露宿的帐篷里被子被淋得湿透,这一切,我都是在儿子拍摄的新闻里看到的。

  在灾区的日日夜夜,儿子把道路抢修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急灾区人民所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事迹,一一向浙江人民报告。为了及时把新闻传回浙江,他与摄像不顾道路危险,摸黑下山驱车赶到广元市发稿;为了采访抢修队的一线实况,他与摄像一连几小时在余震不断的现场采访;他在泥泞不堪的山间小道徒步行走几小时,去采访深山里的灾民;他与同事一起,去看望、安慰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每天晚上,当我们早已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时,儿子还在编稿、发稿,他要把当天的新闻及时传回浙江,根本顾不得吃饭和休息。看着儿子从灾区一线发回的新闻时,我能体会到采访这些新闻的艰辛。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灾区艰苦的生存条件、道路抢修队员们忘我的工作精神、志愿者们的博爱行动、灾民们在大痛中的坚毅和无私,感动着儿子、激励着他,使他忘记了自身的危险和艰苦,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去。谁说80后的孩子吃不得苦?谁说80后的孩子娇生惯养?在国有大灾、蜀有大难面前,他们显示了与全国人民一样的悲悯情怀,一样的大慈大爱,一样的守望相助,一样的勇敢和承担!

  终于,在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后,儿子从灾区回来了。人黑了、瘦了一点,长长的头发使人看起来有点憔悴。然而,他精神很好,言谈举止中,多了一份男子汉的沉稳。他说,爸爸,四川的灾民太淳朴了,看到我们拿着东西,他们会抢着来帮你;知道我们来自浙江,出租车司机就一定不肯收钱;灾民也太苦了,他们从大山里走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崎岖山路,来领一点救济款、救济粮,然后又翻山越岭赶回去。我记得,以前我跟他讲讲我们老三届插队时的艰苦生活,他都当作发靥的事情听,然而,这一次,他讲起四川的灾民,我看得出他是动感情的。“如果一个人只有幸福,那他就不会懂得什么叫幸福。只有尝过悲哀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甜美。”奔赴灾区,让儿子亲眼目睹了人间的灾难,让他体味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和责任,也让他一下子成长起来。我想,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5 儿子在灾区成长 ■杨新元 2008-6-11 48257178002CE1734825745F001BAA93[A1-杨新元≈B1-高建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