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关注
3  4  
PDF 版
· 张庆伟:肩扛“大飞机之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庆伟:肩扛“大飞机之梦”
■本版撰稿:许杰
  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举行成立大会,原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出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从江西永修大山走出来的张庆伟,正面临一个巨大挑战——让中国大飞机飞向全世界。也许只有张庆伟,这位被誉为“航天少帅”的中国航天精英能够堪此重任。从长征火箭发射商用卫星,到神舟飞船上天,张庆伟经历了中国航天工业崛起的全过程。

  这位航天少帅一度曾把后半生梦想寄托在“中国人登月计划”。出任大飞机公司董事长也许在他“人生规划”之外,但却是中国工业向高端进军的必然逻辑。张庆伟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是层出不穷的技术难关,更主要的是,把中国大飞机推向全球市场的巨大商业挑战。

  从航空“转型”航天

  1961年11月,张庆伟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1978年,高中毕业的张庆伟怀着当飞机设计师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在那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高校里,张庆伟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后,张庆伟于1982年8月大学毕业,来到航空工业部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三年后,渴望“充电”的张庆伟再次回到母校,攻读飞行器设计控制理论及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

  1988年3月,在国务院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合并成立了航空航天工业部。4月,张庆伟硕士毕业,也许是受航空航天“联姻”的影响,他作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选择——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在火箭总体室开始参与火箭的研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中国航天来讲是一个突破性的历史发展期,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项目的纷纷上马,给许多立志于航天事业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张庆伟便赶上了这个好时候。

  才能出众获提拔

  张庆伟是同代人中的幸运者,但他的幸运始终建立在他勇于承担责任之上。

  1989年1月下旬,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合同最终签订。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所有的亚洲一号卫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颗用长征火箭发射的外国卫星。

  休斯公司对发射“亚洲一号”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卫星必须在起旋后脱离火箭。在论证会上,坐在后排的张庆伟大胆地提出用计算机建立仿真模型的想法,并立即被会议主持者所采纳。于是,他一下子从预备队提到了突击队。

  张庆伟很快完成了星箭起旋方案分析。1989年11月,张庆伟带着方案去美国洛杉矶,同休斯公司进行最后的谈判。在谈判桌前,他从容不迫地指出对方在技术问题上的几个错误,随后,在对对方技术方案计算验证后,美国人终于竖起了大拇指,方案获得通过。

  1990年4月7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一举成功,并创造了休斯公司已发射的32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纪录。中国火箭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为此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的张庆伟,因而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随着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二捆”也进入了研制的最后冲刺阶段。此次,张庆伟又临危受命,在距合同规定时间仅有40天时间里,与另外两位老同志一起,提出和验证成功了“长二捆”火箭卫星整流罩平推分离方案。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首飞成功,为长征火箭开拓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2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正式批准,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这一长期的、需要创新的大型工程,组织上决定给予年轻人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早已崭露头角的31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长二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在当时航空航天部里他是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

  负重拼搏开好头

  对中国航天来说,1996年是一个“多事之年”。这年的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坠地爆炸;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又未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接连的发射失败使中国航天的国际声誉受到了重创,严峻的形势已把中国航天逼到了“失败不起”的地步。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庆伟走马上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并在不久后担起了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责任人和发射队队长的重任。这是继1996年两次发射失败后长征火箭首次恢复发射卫星,国外舆论评论说,如果这次发射再失败,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发射技术倒退十年。

  第一次带领发射队就是去完成这样一个近乎苛刻的任务,张庆伟没有退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严格质量管理,带领全体研制人员团结一心,负重拼搏。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耸起。发射前,按计划应留在距发射点6公里以外指挥控制大厅里的张庆伟,毅然出现在最前沿。事后有人问他距离发射架那么近,不危险吗?张庆伟实话实说:“是有一点危险。但当时主要是想通过身体力行直接给大家树立信心,也就想不了太多了。”

  张庆伟和同事们成功地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打赢了长征火箭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一仗,为同年长征火箭后续五次发射连获成功开了个好头。

  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作为一名年轻的领导者,张庆伟手下的骨干都比他年长,这种情况下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呢?张庆伟认为,在关键时刻必须敢拍板、敢决策。如果你拍板的事情实践证明都是对的,权威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大飞机”大挑战

  2001年12月,就在张庆伟刚满40岁的时候,党中央把一个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他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是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同时,张庆伟还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深知,此时自己的首要任务便是将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2年3月,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个春天来到了。3月25日晚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翼帆板正常打开”的报告传来时,指挥控制中心立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那一刻,第一次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身份执行任务的张庆伟心潮澎湃。

  经过15年的拼搏奋斗,张庆伟成长为我国航天界历史上最年轻的掌门人。卫星发射的“疑难杂症”,张庆伟治了不少;荆棘密布、前途未卜的风险场面,他更是历经多多。现在,他正面临一个巨大挑战——让中国大飞机飞向全世界。

  伴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成立,尘封已久的中国大飞机将重上蓝天,这是一件震动全国甚至震动全球产业的大事。当年,国产大飞机“运10”曾成功试飞,可惜半路夭折,这可能与当时中国工业整体能力不足有关。今天,中国再度起步,终于决心要夺回这颗“现代工业瑰宝”的部分所有权。靠卖裤子和鞋子换飞机的时代要改变了。由大飞机拉动的产业升级,将引领“中国制造”水准大幅度提升,真正能够参与世界高端工业市场的竞争。

  也许只有张庆伟,这位被誉为“航天少帅”的中国航天精英能够堪此重任。从长征火箭发射商用卫星,到神舟飞船上天,张庆伟经历了中国航天工业崛起的全过程。 这位航天少帅一度曾把后半生梦想寄托在“中国人登月计划”。出任大飞机公司董事长也许在他“人生规划”之外,但却是中国工业向高端进军的必然逻辑。张庆伟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是层出不穷的技术难关,更主要的是,把中国大飞机推向全球市场的巨大商业挑战。

  大飞机工业投入巨大,而竞争残酷。欧洲空中客车积多国之力,经过30多年研发推广和前提亏损,才从美国波音和麦道独霸的市场中抢下一块阵地,这之前还有“协和”客机失败的惨痛教训。波音麦道的合并,本身就是为了应对空客竞争的“联合作战”。如今,在这个两强垄断的市场,中国大飞机如何能够脱颖而出?这取决于张庆伟带领的中国团队必须具备强大自主技术攻关能力,更取决于中国大飞机的市场战略能否在“两强”的挤压之下顽强打开局面。

  从这个意义上看,为实现中国大飞机之梦而奋斗,张庆伟不仅需要坚定的意志,更需镇定从容的心态,与灵活的头脑与智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关注 C0005 张庆伟:肩扛“大飞机之梦” ■本版撰稿:许杰 2008-6-16 钱江晚报c00052008-06-1600014;钱江晚报c00052008-06-1600003;钱江晚报c00052008-06-1600015;钱江晚报c00052008-06-1600016;48257178002CE173482574680042D9C2[B1-何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