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现代的背面,城市的短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6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雨、大风、大雾、大雪……一有不测风云,城市就乱了
现代的背面,城市的短板
本报记者 孙晶晶 鲁佳 徐建国
  大雨、大风、大雾、大雪……一有不测风云,城市就乱了

  现代的背面,城市的短板

  老地方,难耐大雨天

  城市,按理说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武装,城市功能理应越来越强大。然而,现代人却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城市功能显出种种老态、病态、疲态,似乎开始缺少一种自我保障能力和安全感,在天灾面前显得有些脆弱。

  比如,为何雨量一大,现在的城市就易遭水患?据杭州市城管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目前老城区主要道路的雨水排水系统,主体管道多建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杭州局部地区由于原有的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排水能力不够,暴雨一来,积水点随即产生。

  人们已经对杭州一些老城区住宅区的积水点耳熟能详,比如杭氧、重机宿舍等社区,这些房子大多建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势比较高,建造时附近都是农田。下雨时,积水通过水泥排水管直接排向旁边的田地。

  可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农田变成了钢筋水泥,原本的最高点变成了现在的低洼地段,建造时的简陋排水管网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排水能力的需要。因此,这些地点也就难以逃过遇大雨必淹的命运。

  土都变硬了,雨水流向何方

  还有一种情况是,城市建设中因为下垫面抬高后,大量农田、池塘变成了高地或者硬地,这些原本的自然泄洪场所全都变了样。有的开发建设项目甚至改变了自然水系,原本可以短期滞洪、向地下渗水的条件大大减少,加上周边的排水系统又没跟上,致使大量积水产生。比如小和山积水点,就属于这种情况。原先,小和山高教园区周围都是可以短期滞蓄山洪的大片低洼农田,而今变成了校园或道路,雨水无处可去,积水不可避免。

  最近几年来,城市变得脆弱了,也跟近来全球气温变暖,极端天气增多有很大关系。极端天气是小概率事件,自然给预报带来更大的挑战。

  今年依然是气象灾害偏重年份,极端天气依然不少。年初的大雪冰冻天气,梅汛期的强降雨天气便是这种极端天气的有效证明。

  楼长高了,根变浅了

  那么,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抗灾能力却没有显著的提高?

  “其实城市化的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的,过快会导致不均衡发展。”浙江大学城市规划教授周复多给记者打比方,比如一个原本是泄洪的农林区域只是考虑将其城市化改造,建设道路、小区,而排水及配套设施不跟上;原本是蓄洪区的地方发展成住宅小区,那样都是不科学的。

  是不是城市规划跟不上经济发展,也成为抗灾能力的弱势了呢?“规划是需要调整的,是有跟不上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少规划是到位的,更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规划在实施建设中有打折现象。”周复多说,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城市都有,杭州并不是唯一的。“就比如原本是划为生态保护的区域,在经济建设中却开发了,周边造起了越来越多的楼。”

  在人口膨胀、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建设往往偏重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忽略了防灾功能。那些真正能够提高城市功能的建设项目有时候会被轻视,因为那类项目一般都在地下,投入大,运营费用高,一般人看不见。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城市要少做表面文章,应该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并加强监理。”周复多举了个例子,就是钱江新城的共同沟,“老城区里许多基础设施都在地下,管网落后,有时候要找出破损的地方都要半天,负责的部门经常是各自为政。”建立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管理制度,特别是危机应对机制,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必须调整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要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

  “总而言之,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不在于高楼大厦,而是在于城市功能、效益、安全的提升。”周复多说,一个现代化城市就要能应对自然灾害的考验,提高抗灾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本报记者 孙晶晶 鲁佳 徐建国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6 现代的背面,城市的短板 本报记者 孙晶晶 鲁佳 徐建国 2008-6-18 钱江晚报a00062008-06-1800027;钱江晚报a00062008-06-1800028;钱江晚报a00062008-06-1800029;钱江晚报a00062008-06-1800030;钱江晚报a00062008-06-1800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