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风雨送渡14年
· 残疾夫妻
演绎现代愚公
· 汛期到 逆鱼跳
· 金华农民精炼茶籽油
专供中国航天员中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泰顺一所山村小学每到周末,老师都要护送学生摆渡回家
风雨送渡14年
■本报通讯员 林小勇 本报驻温州记者 朱韶蓁
  ■本报通讯员     林小勇

  本报驻温州记者 朱韶蓁

  

  泰顺有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每到周末,一部分学生要乘坐渡船回家。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学校里的老师们轮流护送学生过渡船,至今已经有14个年头了。

  这所学校是泰顺县黄桥乡中心小学,地处泰顺的西北部,距离县城40多公里,是该县最为偏远的乡小之一,也是黄桥乡唯一的学校。目前学校有5个班,67名学生。这些学生的家大都住在偏远的山村,平时寄宿在学校里,只有到了周五下午,他们才回家。目前在校的学生中,有13名是来自黄山自然村的,学校到黄山村,中间隔着一个大水库。由于没有班车,从陆路回去要徒步绕1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很不方便,于是乘渡船就成为学生回家最便捷的方式了。

  目击

  怀孕教师徒步送学生

  周五下午4点多,学校放学了,回家的学生正有序地排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前往渡口乘船。“大家注意安全,不要掉队……”本周护送学生的老师叫蓝雪华,今年23岁。因为怀有5个月的身孕,挺着个大肚子,行动有些不便,一路上,蓝老师走路感觉很吃力,再加上天气炎热,她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淌。

  到达渡口,摆渡的艄公老洪早已驾着小木船在等候了。老洪是当地人,今年50多岁,是水电站雇来专门摆渡的。记者看到,小木船上的救生衣、救生圈等安全设施一应齐全。蓝老师耐心地帮助低年级的孩子穿好救生衣,再逐一检查了一遍孩子们有没有把救生衣的带子系好,随后招呼孩子们有序地上了摆渡船。

  其实学校考虑到蓝老师怀有身孕,并没有安排她护送学生的工作。但蓝老师说:“虽然我的孩子还没有出生,但我早就把这些学生当我的孩子了,还是让我送他们上渡船吧,这样我心里也踏实一点。”

  当天风平浪静,老洪和蓝老师说:“你回去吧,孩子们有我看着,不会有事的。”考虑到身体有些不适,蓝老师便目送着学生离开。

  小木船向对岸驶去,学生和老师互相挥手告别,蓝老师一直站在炎炎烈日下,目送学生过渡,直到学生们安全上了岸。回来的路上,蓝老师一手扶着腰,走走停停,并不断地喘着气。“学校到渡口的来回距离有2公里,去的时候还好一点,是下坡,现在回去是上坡,感觉就有点吃力了。”

  据了解,现在全校共11位老师,每个老师都把护送学生当成了一种习惯,一到周末,就有一位教师护送学生摆渡回家,风雨无阻。上一周,罗金莲老师患了重感冒,发烧39度,扁桃体严重发炎,但她还是照样护送学生到家后,才去卫生院看病。

  回忆

  台风来了,老师陪学生走回家

  如果遇到不好的天气,老师的责任就更重。一般的风雨天气,学校会多派几位老师分批带领学生摆渡,如果遇上台风天气,那就会步行将孩子一个个送到家。

  黄桥乡中小学教导主任苏德连老师告诉记者,去年台风“圣帕”来临时,水库湖面风急浪高,摆渡很危险,而刚好又是轮到苏老师和另一位老师护送学生,于是他们决定徒步带领学生回家。一路上,风雨交加,老师带着学生们蹒跚前行,10公里的盘山公路,走了四五个小时。回到村里时,苏老师和同事又把学生一个个送到了各自家中。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安全到家,感动不已,但老师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又消失在风雨中。第二天,苏老师还大病了一场。他笑着告诉记者,今后遇到类似的这种情况,“我还会这样把我们的孩子保护好。”

  信念

  只要有一个学生,护送不会停

  讲起学校老师义务护送学生一事,黄桥乡小校长谢光达有很多感慨,他告诉记者,老师们在偏远的大山里教书本身条件就很艰苦,更为学生付出了很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村学校撤并以来,老师们已经护送学生14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老师们没有什么额外的报酬,都是义务护送。

  “近年来,许多家长也把学生送到了外地去上学,学生数也越来越少了。但不管有几个,哪怕是只有一个学生,我们都要一如既往地护送下去,确保学生们的安全。我想,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更是一种坚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8 风雨送渡14年 ■本报通讯员 林小勇 本报驻温州记者 朱韶蓁 2008-6-23 48257178002CE17448257470004777DD[A1-王刚≈B1-王刚];钱江晚报a00082008-06-2300014;钱江晚报a00082008-06-2300015;钱江晚报a00082008-06-2300016 2